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为U保持不变,R0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电流表A的示数为I,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电压表V2的示数为U2。移动滑动变阻器得到在不同电流下的U1—I图线和U2—I图线,如图乙所示。
(1)随着电路中电流的增大,电压表V1的示数U1 ,电压表V2的示数U2 ;(选填“减小”或“增大”)
(2)在U—I坐标中两条图线在Q点相交,此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是 Ω;
(3)请根据图像求电源电压U和定值电阻R0的阻值。
爱动脑筋的小华对如图甲所示的钟进行了如下探究;
(1)当要设定响铃时间时,先将闹铃开关闭合,再将定时指针调到指定时间,只有当时针转至与定时指针重叠时,定时开关也闭合,此时电动机工作,带动铃锤敲击铃碗,铃才能发声。下列图乙中A、B、C三个电路图,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是 ;
(2)图丙是闹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凸轮是一种具有凸起的呈曲面状的零件,弹性金属片上端连接铃锤,下端固定在∩形塑料架的顶端。如图丁所示,目前凸轮安装在N位置,为了达到不同的响度效果,凸轮的转轴还可以调换到M、P两个不同的位置。
图戊是凸轮转动一周过程中四个位置的工作示意图。电动机工作带动凸轮连续转动,凸轮反复交替推动∩形架的A、B两柱,使得∩形架绕O轴左右摆动,通过弹性片带动铃锤交替敲击两个铃碗,实现铃碗振动发声。
F为凸轮对A柱的作用力,请你在图戊的④中,画出此时F的力臂L;
(3)电动机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 能。根据图戊反映的工作原理,在凸轮转动一周的过程中,铃锤共敲击铃碗 次;
(4)小华发现闹钟铃声过大,会影响到他人休息。她应该怎样调节凸轮的位置,使铃声的响度减小?答 。这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
某同学在探究“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两节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及开关各一个,定值电阻和导线若干。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
(1)连好电路后,开关闭合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 接线柱那一端(选填“a”或“b”)。
(2)该同学用开关“试触”时,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均无示数。他检查导线与各接线桂均接触良好,猜想可能是滑动变阻器出现了断路。他另外取来一根导线,用这根导线验证出猜想是正确的。写出他的做法和观察到的现象。
(3)该同学排除故障后,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电压U=2.4V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电阻R/Ω |
4 |
8 |
12 |
16 |
20 |
24 |
电流I/A |
0.60 |
0.30 |
0.20 |
0.15 |
0.12 |
0.10 |
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
②在图乙的方格纸上画出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图象。
③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电阻R=18Ω时,电流为 A。
小明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他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底面积相同而体积不同的圆柱状铝块(带有挂钩)若干、烧杯、盐水、水、酒精、量程足够大的弹簧测力计和细线。已知ρ盐水>ρ水>ρ酒精。
(1)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时,他选择了一个铝块做实验,铝块的体积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 。
(2)设计出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中要有必要的信息。表中涉及到的物理量只用字母表示即可。
(3)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时,小明选用三个体积不同的铝块、烧杯、水和弹簧测力计,用如图的方式进行实验。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铝块的重力,然后把这个铝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用其他两个铝块重复上述实验。分析数据得出了结论。
①该实验方案的不合理之处是: 。
②在原有实验器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记号笔,写出改正不合理之处的做法: 。
某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单面镀膜的玻璃板、支架、两个相同的跳棋、白纸和刻度尺。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使玻璃板有膜那一面的下边线与直线重合。
(2)用镀膜玻璃板和跳棋做实验,实验环境有:①几乎无光的实验室,②有阳光的实验室,在 (选填“①”或“②”)中进行实验效果好。
(3)在同样的实验环境下,用镀膜玻璃板实验比用普通玻璃板实验成像更清楚,主要原因是: 。
(4)在白纸上沿跳棋A和B的边缘画圈,测出物距u和像距v的值如下表:
实验次数 |
1 |
2 |
3 |
物距u/cm |
3.39 |
5.11 |
6.39 |
像距v/cm |
5.22 |
6.51 |
①如图乙所示,第1次实验测量的物距是A的右端到直线的距离,则像距v1= cm。
②该同学发现三次实验的像距都比物距略大一些,原因是: (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刻度尺测量像距时存在误差 B.玻璃板有一定厚度
C.物和像的标记点不对应 D.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实验应该在较 的环境下进行。(选填“亮”或“暗”)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高与像距的关系图象。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物距u/cm |
相同 |
|||||
物高h1/cm |
相同 |
|||||
像距v/cm |
4.0 |
8.0 |
12.0 |
16.0 |
20.0 |
24.0 |
像高h2/cm |
2.0 |
4.1 |
6.0 |
8.0 |
9.9 |
12.0 |
(3)根据图象,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
(4)另一名同学在做该实验时,更换了部分实验器材,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外筒(足够长)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开有小孔;内筒(内径约14cm)的筒壁用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左端用半透明塑料膜做屏,并可以在外筒中自由地拉出或推入。其他器材不变。和小明所用的装置相比较,请说出该同学用这样的装置做实验的好处和不足。(各写一条即可)
好处: ;
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