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2008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如实现“家电下乡”、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扩大内需特别是城乡居民的消费需要,我国经济出现了可喜的变化,2009年上半年GDP增长为7.1%,有17个省市超过8%。为继续推动经济逆势上扬,2009年6月11日,国家发改委表示新的一年国家将继续实施以刺激内需为主的经济政策,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提升到45%左右。
材料二 2009年5月20日的《半岛晨报》发表的《十年来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一文指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十多年来,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呈下降趋降,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时1980年的17%不断下降到2007年的11%。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
(1)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2分)
(2)为保持经济持续上扬,你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如何调控?(12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0年3月5—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院工作报告。高票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明确取消城乡差别,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1:1)选举人大代表实现城乡“同票同权”。
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知识回答:
(1)在我国,“一府两院”为什么必须向人大汇报工作?
(2)运用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谈谈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材料一:2009年7月5日晚上,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此次事件中,一些民族分裂分子,唆使暴徒暴力袭击无辜群众,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
材料二: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的大地震,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玉树发生7.1级地震的消息一经传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第一时间果断决策,打响了一场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的战斗。武警官兵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源源不断地涌向灾区。
“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2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台上演员真情投入,场内场外踊跃捐款,募捐活动共募集到各类款项21.75亿元人民币,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炽热情怀、博大爱心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再次在全世界面前展示。
结合材料回答:
(1)对比上述两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谈谈怎样才能促进民族团结?

材料一:
表一:2005—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变化趋势


05年
06年
07年
08年
09年
产量(万辆)
570
728
888
934
1379

表二:2005—2009年我国汽车销量变化趋势


05年
06年
07年
08年
09年
销量(万辆)
592
711
879
938
1364

材料二:2009年,世界小轿车市场处于低迷状态,而我国汽车销量却大幅增长,国内销量占据世界第一 。但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例如,汽油价格的高位运行,使得汽车消费的成本大大增加,制约了汽车行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在世界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1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这对我国汽车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堵塞,制约了人们购买汽车的愿望。
结合材料回答:
(1)表一和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破解我国汽车行业面临的难题?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时期立法工作总目标。如期实现这一目标,是今年立法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今年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
请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论述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保证。
要求:
论述应当包括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理论论证的行为特征有:能围绕论题提出总论点和(或)得出结语;能对每个论点展开论述,论述较为深入,即逻辑连贯而完整地论证;论点能紧扣论题;语言通顺,正确使用学科术语。事实论证的行为特征指能够从多角度举例并论证,举例恰当。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请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