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若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2014 年畅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 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你认为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
A.1 | B.2 | C.3 | D.4 |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
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重文轻武 | B.知人善任 |
C.宋朝官员都是文人 | D.分化事权 |
唐宋时期,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宰相通过,加盖印章,方能成为一道合法的诏令而生效,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会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主要说明了()
A.科举制使得官僚参政水平提高 |
B.君主失去了独裁地位 |
C.三省体制主观上是为了限制君权 |
D.最高决策程序的制度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