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面两个图是某研究小组探究H2O2分解的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1、图2所代表的实验中,实验自变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1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酶的催化作用具有________。
(3)图2曲线AB段产生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2实验过程中增加H2O2酶的含量,请在图2中,利用虚线绘出可能的曲线变化情况。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 ABCD 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 C O 2 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 s ,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 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 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 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 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C 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 ms (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 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 s ;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光照时间内, C 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D 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 C 组和 D 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2) ABC 三组处理相比,随着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 CO 2的同化量。

荧光原位杂交可用荧光标记的特异 DNA 片段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 DNA 片段结合,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DNA 荧光探针的制备过程如图 1 所示, DNA 酶玉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键,从而产生切口,随后在 DNA 聚合酶玉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 DNA 探针。
(2)图2 表示探针与待测基因结合的原理。 先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 DNA 双链中键断裂,形成单链。 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碱基按照原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 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最多可有条荧光标记的 DNA 片段。
(3) ABC 分别代表不同来源的一个染色体组,已知 AA BB 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 若植物甲( AABB )与植物乙( AACC )杂交,则其 F1 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个荧光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分别可观察到个荧光点。

胰岛素 AB 链分别表达法是生产胰岛素的方法之一。 图 1 是该方法所用的基因表达载体,图2 表示利用大肠杆菌作为工程菌生产人胰岛素的基本流程(融合蛋白 AB 分别表示-半乳糖苷酶与胰岛素 AB 链融合的蛋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 基因表达载体中没有标注出来的基本结构是
(2)图1 中启动子是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启动目的基因的表达;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
(3)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必需的工具酶有
(4)茁-半乳糖苷酶与胰岛素 A 链或 B 链融合表达,可将胰岛素肽链上蛋白酶的切割位点隐藏在内部,其意义在于
(5)溴化氰能切断肽链中甲硫氨酸羧基端的肽键,用溴化氰处理相应的融合蛋白能获得完整的 A 链或 B 链,且-半乳糖苷酶被切成多个肽段,这是因为

(6)根据图2 中胰岛素的结构,请推测每个胰岛素分子中所含游离氨基的数量。 你的推测结果是,理由是

(8 分)人工瘤胃模仿了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可用来发酵处理秸秆,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
为了增强发酵效果,研究人员从牛胃中筛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并对其降解纤维素能力进行了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样品稀释和涂布平板步骤中,下列选项不需要的是(填序号)。
①酒精灯②培养皿③显微镜④无菌水
(2)在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量不宜过多的原因是
(3)向试管内分装含琼脂的培养基时,若试管口粘附有培养基,需要用酒精棉球擦净的原因是
(4)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纤维素降解产物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研究人员在刚果红培养基平板上,筛到了几株有透明降解圈的菌落(见下图)。 图中降解圈大小与纤维素酶的有关。 图中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菌株是(填图中序号)。

(5)研究人员用筛选到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 J 1 和 J 4,在不同温度和 pH 条件下进行发测得发酵液中酶活性的结果见下图,推测菌株更适合用于人工瘤胃发酵,理是

(7 分)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称为苯丙酮尿症( PKU ),正常人群中每70 人有1 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显、隐性基因分别用 Aa 表示)。 图1 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1、Ⅱ2、Ⅱ3 及胎儿Ⅲ1(羊水细胞)的 DNA 经限制酶 Msp 玉消化,产生不同的片段( kb 表示千碱基对),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 cDNA 探针杂交,结果见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1、Ⅱ1 的基因型分别为
(2)依据 cDNA 探针杂交结果,胎儿Ⅲ1 的基因型是。 Ⅲ1 长大后,若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
(3)若Ⅱ2 和Ⅱ3 生的第2 个孩子表型正常,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下 PKU 患者的概率是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 PKU 患者的倍。
(4)已知人类红绿色盲症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 b 表示),Ⅱ2 和Ⅱ3 色觉正常,Ⅲ1 是红绿色盲患者,则Ⅲ1 两对基因的基因型是。 若Ⅱ2 和Ⅱ3 再生一正常女孩,长大后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个红绿色盲且为 PKU 患者的概率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