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认为:除国君外,无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以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 | B.否定贵族特权,维护君主专制 |
C.否定贵族特权,维护人民权利 | 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A.余粮收集制 | B.企业国有政策 |
C.粮食税 | D.义务劳动制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特殊历史条件”包括
( )。
①国内外反动力量过于强大
②俄国处在帝国主义威胁之下
③俄国相对落后贫困
④巩固苏维埃政权是最重要的任务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④ | D.①②③④ |
古比雪夫在《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正是他(斯大林)的天才的预见以及对工人阶级斗争的卓越领导,保证了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各种宏伟的、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任务。”这反映了 ( )。
A.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B.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
C.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性 |
D.“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 |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 )。
A.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
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 |
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 |
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斯大林认为:“富农是吸血者、蜘蛛和恶魔,是最残忍、最粗暴、最野蛮的剥削者”,“是苏维埃的敌人”。为此,苏联开始( )。
A.实现工业化 | B.完成农业全盘集体化 |
C.消灭富农阶级 | D.确立斯大林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