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对1550-1650年这一时期有过如下描述:“近代世界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一个良机。”该“良机”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文艺复兴 | B.新航路开辟 | C.启蒙运动 | D.工业革命 |
下图所示的折线统计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
A.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
B.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
C.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情况 |
D.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变化情况 |
《人民日报》某年的元旦社论以“乘风破浪”为标题,提出“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口号,同时还附有《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图表。据此判断,该份日报最有可能出版于( )
A.1956年 | B.1958年 | C.1966年 | D.1978年 |
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
下面是中国某部门编制的1953—1958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示意图。以下对这张示意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①新中国工业建设突飞猛进
②新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年工业增长率相差10倍以上
④工业增长与经济政策关系密切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③④ |
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分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