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材料三 浙江省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
农业总产值(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财政收入 (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1979 |
7.78 |
14.12% |
1.35 |
66.0% |
6.30 |
42.5% |
1993 |
44.53 |
8.7% |
18.68 |
54.4% |
92.51 |
36.3% |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和政策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两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要建立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员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
材料四“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
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制定法律制度的主要原则。(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洲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为什么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共和国”?其“新型”有何特征?(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中西塞罗观点的认识。(3分)
下列是《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一书目录中列出的最后10件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将上述事件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将每个阶段的名称和事件序号填写在相应表格中。
(2)从事件91至99中任选一件,说明入选理由。
(3)根据上述10件大事概括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实现民主政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固何所往而不败?
——选自严复《辟韩》(1895年)
(1)材料中严复认为“西洋之民”和“中国之民”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改变这种状况,维新派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
(2)依据材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民主宪法。
(五)……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六)保证一切抗
日人民(地立、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人民则有无论何种方式控告任何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利。
——选自《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3)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民主措施,有何意义。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
(1)孔子的主张为何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采纳?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董仲舒、朱熹是怎样“重新解说”孔子的?
(3)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怎样“重新评价”孔子?其目的是什么?
经济现象能够透视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上述材料描述了北宋城市发展的哪些现象?
明朝出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欧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缙绅官僚,此时也多“以货殖为急”,或开官店,或营高利贷,或贩盐走私。……达官显贵、亲王公侯、外戚权阉也往往借势经商,皇家也开有皇店。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明嘉靖四年规定,凡是双桅海船,统统扣留,即使不是贩卖番物(外国货物),也以番物论,俱发戍卫边,……。——《中国古代经济通史》
(2)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中国近代工业统计资料(1872—1913年)
年代 |
商办 |
官办或官商合办 |
外商企业 |
|||
设厂数 |
资本 (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 (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 (千元) |
|
1872~1894年 |
53 |
4697 |
19 |
16196 |
103 |
28000 |
1895—1913年 |
463 |
90801 |
86 |
28469 |
136 |
103153 |
(3)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