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的名字命名,主要用于完成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
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
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
D.国际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通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怀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题3分,共12分)
太阳系内存在“暗彗星”?
英国天文学家日前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太阳系中存在大量彗星,而人们只观测到了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太阳系内存在很多不发光的“暗彗星”。
彗星被称为“太阳系中的流浪汉”。传统观点认为它们的“家乡”位于距离地球5万到10万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亿公里)的奥特星云,那里可能含有数千亿颗彗星。不时路过太阳系的恒星通过引力干扰奥特星云,将彗星推向太阳。彗星的固体核很小,彗发和彗尾的物质全部来自彗核的蒸发,所以彗星每接近太阳一次,它的核就变小一些,最后将消失,剩下的只是一群沿轨道运行的尘埃颗粒,它们在与地球相遇时会引发流星雨。
鉴于奥特星云的体积,天文学家计算出太阳系中应该有大约3000颗彗星,远大于目前观察到的400多颗。科学界普遍持有的一种解释是,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但是,英国的两位天文学家对这种理论提出了疑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说,这两位分别来自英国阿马天文台和加的夫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推算,如果传统观点正确,那么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次数就应该大增,达到每年30次。因此他们推测,太阳系中实际上存在一些观测不到的“暗彗星”。这些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一旦这种彗星离开奥特星云,就会一直吸收可见光,而不反射光,所以一直保持黑暗。
美国宇航局的“星尘”号探测器收集到的“怀尔德—2”彗星的尘粒似乎为这两位天文学家的理论提供了支持。该探测器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颗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
但是,其他天文学家却对这种新理论表示怀疑。他们指出,尽管这种所谓的“暗彗星”不反射光,但它应该释放小股热量,那么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就应该能观测到这些彗星。而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反驳这种说法的理由是,“斯皮策”观测的范围太小。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等到2008年美国宇航局发射“广域红外勘察者”探测器了,它的观测范围会更广。
1.下面有关“暗彗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暗彗星”理论是由两位英国天文学家提出并得到计算机模型推测的。
B.如果“暗彗星”确实存在,那么它们是不宜被称作“太阳系中的流浪汉”的。
C.英天文学家认为“暗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它们之所以一直保持黑暗,是因为它们一直被奥特星云吸收可见光,而不反射光。
D.“星尘”号探测器证明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为“暗彗星”理论提供了支持。
2.下面对文中相关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在反驳其他同行的质疑时,并未否认“暗彗星”会释放小股热量。
B.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对太阳系中应该有3000颗彗星的传统观点持反对态度。
C.反对者怀疑“暗彗星”理论的主要依据是“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没有监测到这些彗星的热量。
D.两位英国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系中的大多数彗星是一些观测不到的“暗彗星”,但并未否定彗星绕太阳飞行而分解的看法,只是认为不是所有的未观测到的彗星都分解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彗星的固体核很小,彗星在接近太阳时,彗发和彗尾就逐渐蒸发,直至最后从宇宙中消失。
B.流星雨是彗星在太阳作用下分解而成的颗粒与地球相遇时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
C.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的次数没有达到每年30次,由此可见,太阳系中的许多彗星并不是在太阳作用下分解了。
D.传统观点认为太阳系中本应有3000颗彗星,而目前只观测到400多颗,是因为绝大多数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奥特星云是属于太阳系的一种天体。
B.2008年美国“广域红外勘察者”探测器发射后,才能证实英国科学家“暗彗星”理论的正确性。
C.英国天文学家对“暗彗星”来自于奥特星云持怀疑态度。
D.奥特星云可能含有数千亿颗彗星,“暗彗星”的家乡就在奥特星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共9分)
科学家提出新方案:五步走,火星变地球
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宏伟的计划:只需采用五个步骤,用1000年的时间,就可以使火星这颗“红色星球”变成拥有青山绿水的另一个地球。
步骤一:切中“外星环境地球化”的要害
根据朱布林的理论,火星殖民地化将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勘测,这个我们已经开始进行了,但还需载人飞船登陆火星,以揭开火星矿物质、冰层沉淀物和适宜生活环境之谜;接下来,将修建火星基地;最后,将火星建设成一块自给自足的殖民地。
现在,是开始“外星环境地球化”的时候了。我们假定2150年实施火星地球化工程。要将火星地球化,首先要使火星升温,朱布林将其描述为“用温室效应恢复火星温暖”,他提出了三套行星升温方案。评论家们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前两种方案基本无效,第三种虽然介绍的比较粗略,但还是可以实行的。
步骤二:解放火星土壤中的气体
最起码30亿年前,火星表面被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所覆盖。现在,虽然残余大量的二氧化碳已经被土壤吸收起来,但只要气候变暖,这些二氧化碳将重获自由。换句话说,火星现在气候又冷又烦人,将气体都吸到土壤里去了,但是“加热”火星的话将迎来一个“二氧化碳行星盛宴”。
为了保证在1000年内完成任务,朱布林说:“火星土壤中解放出来的额外气体将在20年的时间里使气温上升10华氏度,然后一些冰得到融化,水份蒸发,火星气候得到初步改善。”综合考虑这些情况,计算得出,从2150年火星地球化工程开始到2200年短短的50年间,将完成10%二氧化碳的恢复量。
步骤三:“火星花园”开业
2250年,火星地球化工程100周年的时候,第一个四氟化碳生产厂将正式开业,那时火星大气浓度将达到地球的1/5:大约21%的大气中,将含有20%的二氧化碳。届时,火星居民将能够脱掉太空服在火星上行走(虽然仍需要氧气瓶)。这不仅会迎来行星间首次时装秀,而且那时的火星气候将允许种植花草树木、飞机起飞和建造圆顶(这将使氧气管理更为有效)城市。
一旦火星赤道表面温度保持不低于32华氏度,火星上就会有液态水,同时也预示着“火星花园”可以开业了。但是,朱布林提出警告:“一开始肯定不能种植枫树,要先从能光合作用的细菌和地衣养植起。”
步骤四:收获的季节
虽然成长中的植物开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美味可口的氧气,但是存在一个速度问题:如果像地球上那样处理死亡植物的话,腐烂时将会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这将减缓二氧化碳的转化过程。朱布林认为应该为火星居民找到一个解决办法,小心处理死亡的植物,避免二氧化碳的泄漏。
遗传工程学也将在火星改造过程中一展身手。朱布林希望能够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培育出具有超级氧气生产能力的植物变种,这样就可以制造更多的氧气了。
步骤五:等上1000年
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简单:50年改造大气,50年火星漫步,但是要制造足够火星殖民者呼吸的氧气还要耐心等上1000年。这1000年中,火星居民将不停地耕种和收获,扮演着“大自然的力量”,加速二氧化碳转化氧气的速度,以尽快制造出能让人类直接呼吸的大气。
1.对朱布林的理论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星殖民地化将分为三个步骤,并且提出了三套行星升温方案。
B.朱布林认为火星上不能种植枫树,火星植物要先从能光合作用的细菌和地衣培殖起。
C.火星土壤中的气体解放出来以后,火星气候就会得到改善,火星升温就可以实现了。
D.朱布林的理论为火星居民找到一个处理死亡植物的办法,从而避免二氧化碳的泄漏。
2.下面的各项中不能作为“火星升温”的原因的一项是()
A.火星升温是实现火星地球化的首要条件。
B.“加热火星”能使大量被土壤吸收的二氧化碳得以释放。
C.火星赤道表面温度保持高于或等于32华氏度,火星上才会有液态水。
D.火星土壤中释放出来的气体将在20年的时间里使气温上升10华氏度。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2250年,火星居民就可以脱掉太空服,在火星上自由自在的行走。
B.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可以培育出具有超级氧气生产能力的植物变种,制造出更多的
氧气。
C.按计划只要实施五个步骤,过步1000年,火星就可以变得像地球一样生机勃勃。
D.1000年后,只要火星上的二氧化碳已转化为氧气,人类就可以大规模移居火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题3分,共12分)
随着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逼近“恐怖”的140美元大关,有一种担忧正在整个地球蔓延。按照世界石油消费量的增长率估算,可能到2040年左右,目前地球上已探明的可采储量就会用光。不断跳高的燃油价格也许将强烈刺激着每一个司机的神经,“明天怎么出行”几乎成了一个灰暗的难题。
毫无疑问,太阳能在与其他多种潜在替代性能源,比如风能、潮汐、沼气等的比较当中,是看上去最为“出类拔萃”的一种,比如分布绝对广泛,清洁而且“采之不竭”等,因而太阳能技术无论在研发还是政策扶持上,都已然成为新能源开发的首选。
但尽管如此,太阳能的推广状况也远远不能说令人满意。为何造成这种状况?被普遍归结为两点技术原因:光电转化效率太低造成的电池板面积巨大,以及工艺不成熟造成的造价高昂。基于这样的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被确定为研发效率更高的光电池板以及降低造价。
不过在我看来,太阳能技术推广缓慢的最主要原因应该不在技术方面,而在利用模式方面。按照目前的利用模式,太阳能主要依靠产品本身背负巨大的光电池板来获取。拿汽车来说,即使不说电池板造成的负载和空间占用的增加,光是其价格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笔“额外负担”。跟使用燃油相比,光电转换设备的购置成本是一次性支出的,不能像燃油那样“用多少卖多少”,处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状态。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次性支付一笔费用,无论绝对价格怎样,对于消费者心理而言,恐怕都是“昂贵”的。
所以,一次性购置成本的存在,应该是太阳能推广的关键障碍所在。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配置机制的问题。把电池板卖给消费者,实际上等于让消费者自己承担转化工作,并且无论消费者的实际消费量多少,一次性投入的成本却是固定的。这样,就取消了消费者“用多少买多少”的权利,相当于被迫改变消费习惯。而产品推广以改变消费者习惯为前提的话,是违反经济规律的。
这样看来,从尊重消费者的传统消费习惯着眼来探索太阳能的推广模式,应该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不妨这样设想:假如汽车的外观不变,并不负载巨大的光电池板,而是变使用燃油为使用电池,当“没电了”的时候,可以随时驶入路边的“充电站”充电,用多少电付多少费,应该不失为一个充分延续既有消费模式的解决方案。而这个模式的关键,其实在于汽车能够配备价格合适的快速充电电池。但就目前来说,这样的电池其能量比起汽车的需要来说仍然有距离。这样看来,新型电池应该获得更多研发投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按照上述构想,能源的一次性来源将不再是关键,或许核能发电将比太阳能更适合成为大规模电能供应的来源。也正因为能源生产过程更加集中,才更有利于利用有效政策引导新能源技术发展的方向。目前,可再生能源已经占到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量的8%左右,并且还在持续增长,我国已制定了到2020年,一次性能源消费量20%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技术的提高,更需要不断研究合理的社会配置模式,这样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可以设想,如何有效地利用太阳能也许会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再加上持续的投资,我们有理由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12月20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新能源开发的首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能在与风能、潮汐、沼气等的比较当中,分布广泛,清洁且“采之不竭”,因而对太阳能技术的研发,成为当今解决能源危机的第一选择。
B.虽然太阳能已经被列为新能源研发和政策扶持的首选,但是由于技术、推广模式等多方面的原因,太阳能的推广状况还远远不能说令人满意。
C.因为在太阳能利用过程中光电转化效率太低和造价高昂,故太阳能技术的研发和政策扶持的重点是研发效率更高的光电池板以及降低造价。
D.按世界石油消费量的增长率估算,到2040年左右,目前地球上的石油储量就有可能被用光,所以政府重点支持开发新能源,也就在情理之中。
2.对文中“太阳能的推广状况还远远不能说令人满意”的归因,理解全面的一项是()
A.造成太阳能推广现状的主要原因,当前普遍归结为两点技术原因:电池板因光电转化效率低而导致面积巨大和造价高昂;作者对此持有异议。
B.太阳能推广状况“远远不能令人满意”是因为当前不能研发出效率更高的光电池板来降低电板造价,以致要消费者被迫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
C.文章认为从尊重消费者的传统消费习惯着眼来探索太阳能技术的推广模式,应该是解决太阳能推广状况还远远不能说令人满意的首要问题。
D.作者认为当前太阳能电板的价格对消费者是一笔额外负担,跟使用燃油相比,太阳能电板的购置成本对于消费者的心理而言显得有些“昂贵”。
1.下列不属于作者推广太阳能设想的一项是()
A.使汽车的外观不变,并不负载巨大的光电池板,变使用燃油为使用太阳能电池,消费者可以随时到“充电站”充电,用多少电付多少费。
B.尊重消费规律,取消太阳能电板高昂的购置成本,研发效率更高的光电池板,并想办法提高光电转化效率,降低造价,刺激消费者欲望。
C.尽力提高研发技术,不断研究合理的社会配置模式,充分延续既有消费模式,利用政策引导太阳能技术发展,使太阳能生产过程更集中。
D.由于一次性购置成本的存在,很可能是太阳能推广障碍的关键所在,所以,亟需要一个顺应经济规律充分延续既有消费模式的解决方案。
4.根据原文有关信息,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石油消费量增长率来估算,不断跳高的燃油价格也许将强烈刺激着每一个司机的神经,能源危机在不久之后将会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B.随着太阳能研发技术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期汽车能够配备到灵便小巧,价格合适的快速充电电池在高速公路上奔驰。
C.将来某一天,解决世界能源问题的办法也许很简单,找一块阳光充足的地方,然后设法利用那儿太阳的能量,那么问题就能够得以解决。
D.如果经过多年的不懈研究,加上一群真正有信心的投资者持续投资,所生产出来的高效率、价格低廉的太阳能光电板必将为人们所接受。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每题3分,共12分)
高新技术带来的负效应
高新技术的发展,应包括健全其抗御“灾害”的功能。但迄今为止,高新技术进步并未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因此,频频出现难以预料的尴尬局面。海湾战争中,美国“爱国者”导弹命中率并不是100%,美军启用的高新技术武器竟然演出过误伤多国部队的“悲剧”。80年代初日本地铁总线ATS自动停车装置因失控机率不为零而发生撞车事故,之后又有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至于一位患关节炎的病人在接受微波治疗时,因干扰使他的心脏起搏器程序出现问题而致死,更迫使人们正视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
这种负效应还表现在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不景气的“巴洛克化”上。附加在各类高新技术产品上的许多理想化的机能派不上什么用场,最多不过是未来成功的早产儿。高新技术的“绿色化”也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地球及其大气层是有限空间,容纳生物及平衡生态的能力存在极值。高新技术所带动的现代工业化极大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也同步缩小了宝贵的有限空间,“极值”再也不是想像中的数值了。诚如人言:“以马达和电子线路为武器的‘灰色技术’指挥人类向地球宣战,地球赂以干旱和酸雨;只有当‘绿色技术’升帐后,才可能中和酸雨时代。”
人类走向航天空间30多年了,3 600多颗人造星体为太空添丁,这是人类的骄傲。但“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至今外空间的残骸、失效的整体装置、飞行物残片、宇航员丢弃的工具等,已多达10亿余个,这无异于开辟了太空垃圾场。高新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作为跨世界的课题等待人类攻克。
1.就第一段来说,对文中“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一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高新技术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
B.高新技术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风险事故,影响了高新技术的推广。
C.高新技术系统进行中出现的“尴尬局面”对其再发展带来障碍。
D.当今高新技术系统的抗御“灾害”功能不够健全使其在实施中出现危害。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地球赂以干旱和酸雨”的局面必须改变。
B.以“高新技术”替代“灰色技术”,才能消灭酸雨。
C.减少公害,才可能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的正效应。
D.努力改变物质文明与公害同步发展的状况。
3.对文章中“太空垃圾场”一词的比喻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技术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
B.高新技术的负效应造成了环境污染。
C.航天技术必须尽快克服负效应。
D.高新技术的负效应在航天领域的表现。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新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效应,人类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B.只有努力提高可靠性,提高使用价值,减少公害,才能克服高新技术的负效应。
C.追求“巴洛克化”,将缺乏实用价值的理想化机能附加在高新技术产品上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不景气。
D.克服高新技术的负效应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列下列默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不怨乎? |
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
D.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