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的“多元性”指五四运动是一场
①反帝爱国运动 ②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③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历史上对中国的称谓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 类别 |
称谓举例 |
|
| 第一类 |
蕴含深意的历代国号 |
夏、商、周、秦、汉…… |
| 第二类 |
延用不衰的古今名号 |
中华、赤县、东土…… |
| 第三类 |
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 |
真丹、震丹…… |
此外对中国的称谓还有如:①华夏 ②神州 ③中华民国 ④赛里斯,下列选项中,将这四种称谓按上表分类正确的是
A. ①是第一类、③④是第二类、②是第三类
B. ①是第一类、②③是第二类、④是第三类
C. ③是第一类、①②是第二类、④是第三类
D. ③是第一类、①④是第二类、②是第三类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
|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
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农奴)还应缴纳两只母羊、两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节日里领主才收取地租 | B.地租包括实物和劳役地租 |
| C.农奴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 D.修道院的教士们贪得无厌 |
6世纪中叶,查士丁尼大帝主持编纂《民法大全》期间,重金悬赏各地法学家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最有可能被采纳的是
| A.甲呈献据称是帝国前期皇帝编纂的《十二铜表法》 |
| B.乙上书皇帝主张“君权神授”和“按律量刑” |
| C.丙建议政府保护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
| D.丁提出罗马法律不适用于外邦人的主张 |
有人评价屋大维说“他找到的罗马是一座砖瓦的城市,他留下的罗马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
| A.罗马城址是屋大维发现的,富丽堂皇的罗马城也是屋大维修筑的 |
| B.屋大维凭借武力攻占了罗马古城,用大理石代替了砖瓦结构的建筑 |
| C.肯定了屋大维结束罗马数十年内乱,确立了帝国体制并带来了繁荣 |
| D.屋大维夺取政权以后,出于独裁统治需要把罗马城建成了军事要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