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其宗旨为“排斥强权”、“改良社会”。以下对其创刊宗旨的实质理解最准确是
A.反对北洋政府 | B.追求自由和民主 |
C.反帝反封建 | D.抨击专制皇权 |
“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海师,何以旅展?”这是张之洞对某次战争后所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批判。该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
A.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 |
B.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
C.为国人思考制度变革提供历史契机 |
D.使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
B.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
C.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时制作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他据此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总体来看通商口岸的开设由沿海向内地深入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③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意图相关
④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路线相关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
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以及兴起 |
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
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 |
D.东西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及变化 |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 D.新的权利机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