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景象 |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骑马 |
C.随波而逝.逝:去,往 |
D.珠翠罗绮溢.目溢:满,充满 |
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D.以此夸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心乐之乐:(2)佁然不动佁:
(3)西折纤秀长曲西:(4)尽溪,平望如荠尽: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乙】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①,子瞻杖策②载酒,乘渔舟,乱流③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④子瞻至幅巾⑤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⑥。意适⑦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节选《武昌九曲亭记》)
【注释】①伏息:平息。②子瞻: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字;杖策:拄着拐杖。③乱流:横渡江水。④闻:听,听到。⑤幅巾:古代男子用绢束发。⑥劳:慰劳。⑦意适:心情畅快。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闻 子 瞻 至 幅 巾 迎 笑 相携 徜 徉 而 上。写出子瞻“意适忘反”留宿在山上的原因。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白水书付过①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⑪。到家,二鼓⑫,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转弯。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⑪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⑫二鼓:二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念无与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3)食余甘煮菜()(4)顾影颓然()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深 者 縋 石 五 丈 不 得 其 所 止。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生活态度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16分)
河中石兽
(清)纪 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阅十余岁:(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尔辈不能究物理:(4)如是再啮: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众服为确论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寺僧凭借经验,忽而在原地打捞,忽而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
B.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
C.老河兵却从石性、沙性和水流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判断应该到上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
D.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吸取了先秦散文的优点,晚年所写的一部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的志怪小说。其中《河中石兽》正体现出了纪氏语言平易简淡,内容波澜起伏,立意高远的特点。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处。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故患有所不避也避:躲避 | B.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恶:讨厌 |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得到 |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索扁鹊 |
B.二者不可得兼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C.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为宫室之美 |
D.死亦我所恶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
下列对文章第一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的精粹,其说理透辟、论证雄辩、气势恢弘、语言流畅的特点最为显著。 |
B.本段先用举例论证,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 |
C.接着作者采用假设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阐明道理,论证了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
D.最后用“贤者能勿丧”强调了古代圣贤是极力推崇和赞赏“舍生取义”的。 |
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