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争夺战后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英美两国于1943年7月分别发表各自的战后方案,即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战后,英美两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美国允诺给英国巨额贷款的诱压下,英国被迫接受了美国的方案。这充分说明
A.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
B.美国与英国共同分享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 |
C.纽约和伦敦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中心 |
D.英国顾全大局,与美国结成货币联盟 |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 B.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
“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皇上举此经义,行此旷典,天下奔走鼓舞,能者竭力,富者纾财,共赞富强,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大雪国耻,耀我威棱。”上述观点最可能出自
A.李鸿章 | B.康有为 | C.陈独秀 | D.孙中山 |
19世纪末,京、津、沪、穗是维新变法活动最活跃的中心城市,下列有关当时各地的维新报刊和团体对应有误的是
A.京——《中外纪闻》、保国会 | B.津——《国闻报》、时务学堂 |
C.沪——《时务报》、强学会 | D.穗——《知新报》、万木草堂 |
“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A.“迁都定天下之本” | B.“下诏鼓天下之气” |
C.“变法成天下之治” | D.“练兵强天下之势” |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19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事件,正确的是
①打开朝鲜的门户 ②吞并琉球③侵略中国台湾岛 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③①②④ | D.②③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