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 A.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
| B.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
|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表达 |
| D.害虫发生了定向突变,增强了抵抗性。 |
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个纯合易感稻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稻瘟病的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中的能稳定遗传个体比例为
A. 1/8 B. 1/16 C. 3/16 D. 1/3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
| A.纯种显性个性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的后代 |
| B.杂种显性个性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的后代 |
| C.杂种显性个性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隐性的后代 |
| D.杂种显性个性自交产生显性和隐性的后代 |
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②F2表现型的比例 ③F1测交后代类型的比例
④F1表现型的比例 ⑤F2基因型的比例
A.②④B.①③
④⑤D.②⑤
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经过了
| A.分析→假设→实验→验证 | B.假设→实验→结论→验证 |
| C.实验→分析→假设→结论 | D.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设计了测交实验,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验证
| A.假设的遗传因子的传递情况 | B.F1的基因型 |
| C.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 D.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