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 B.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 |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
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巍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D.新经济体制 |
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特色不同 | B.通讯工具不同 | C.主要动力不同 | D.交通工具不同 |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
下列对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一位普通女市民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利用假日逛商场,看时装表演 | B.通过“安居工程”住上了宽敞舒适的住房 |
C.穿着草绿色的军装,骑着自行车去上班 | D.周末在家用移动电话和人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