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
有学者指出: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为希腊思想的复活,其二是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的核心是()
A.人文主义、因信称义 | B.民主主义、理性主义 |
C.古典主义、自由主义 | D.民主主义、因信称义 |
15世纪中期,阿拉伯商人到意大利经商,他发现当地人热衷于讨论()
A.知识与美德 | B.人性与神性 | C.民主与法制 | D.教会与上帝 |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
B.“存天理,灭人欲” |
C.“人是万物的尺度” |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
下列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中外历史上的四次思潮,它们共同具有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
C.对宇宙观的认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
小明在阅读卢梭的文章时,看到一句话:“没有一个人富得能够购买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对此,小明不甚理解。请你帮他分析,上述言论表明了卢梭()
A.强烈反对财产私有制 |
B.主张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 |
C.向往小农经济社会 |
D.反对贫富悬殊而不反对私有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