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完成下题。(共14分)
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
逆枫
①一个微凉的午后,我收到一封信。拆开一看,里面有两张信纸,一张上面只是写着零星的几个不规则的字——“老师,我想做您的学生”。另一张是密密麻麻的成人字迹,意思是他的孩子先天性弱视,只能艰难地看见很近很近的事物,因此在学校里常被同学们嘲笑和捉弄,孩子虽小,但懂事,受了委屈不说,只是一个人偷偷哭泣。家长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便让她退学在家了,可孩子实在喜欢读书。于是,家长经别人介绍,给我写了这封信,请求我能单独为她辅导功课。
②看着那些雀跃在泛黄信件上的深情字句,再看看孩子那稚嫩的字迹,我似乎看见家长那期盼的目光和孩子趴在桌上,头努力低着,一字一字在信件上写字的情景。心被濡湿,倏然难过起来,难以言表。我拨打信件上留下来的电话号码,允诺免费给他孩子复习功课,直到她重新上学为止。电话那头,是家长的万般恩谢。
③那个春意盎然的周末,我见到了我的这位学生——一个非常拘谨而有礼貌的女孩子。扎着两个马尾辫,穿着整齐干净的衣服,笑起来脸颊两边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也许因为知道自己视力不好,总是微微低着头,似乎有些自卑。
④第一次见面,我没有直接给她补习功课,而是给她讲了许多童话故事,如《大灰狼与小白兔》《国王与大臣》《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等,以此来增进我与她之间的感情,好进一步了解她。她听得非常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一副兴趣盎然的样子。时光飞逝,一个小时似乎瞬间而过,离开前,我给她拟了一道测试题:让她从前面的几个故事里,随意抽取一个关键词,然后简单地造个句子。她选择了“撒谎”一词,然后思考了两分多钟,一字一顿地说出了她造的句子——“月亮,是一个会撒谎的孩子”。说完,她捂着自己的小手,似乎非常期待我的肯定。
⑤这句话是我没想到的,把月亮比拟成孩子,可以。可是为什么会“撒谎”?句子应该还不完整啊。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沉默了一会儿说:“再认真想想噢,老师下次上课来告诉你答案。”
⑥走在回去的路上,脑子里反复回想着刚才的那一幕——在离开的时候,我似乎见到了那浅淌在她眼角的泪。想到眼泪,我恍然大悟:对啊,她是个视弱的孩子,只能非常艰难地看见眼前的景物,而月亮,或圆或缺,她又怎能知晓?于她而言,她只能从书本上或别人口中知道月亮的形状,有人说它像一艘弯弯的船,而有人却告诉她那是圆圆的满月。既然她从未看过月亮,而月亮却又无端变化,她便自然觉得它就是一个会撒谎的孩子。如此想着,我自责不已,她的造句是想让我这位老师告诉她心中困惑已久的确切答案,而我的回答,却如一阵冰冷的风,让她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迎来阴霾寒冷的冬日。
⑦第二天在学校上课,我拿她的造句“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问学生们是否正确,几乎是一大半的学生都否定了这个句子。可当我将女孩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时,那些幼小善良的心灵一下子便被感动填满,千般万般要求我带他们去见这位女孩子。
⑧当我的40多位学生排成一排,依次出现在女孩家里,并说着“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的造句真美时,女孩愣住了,然后冲上来,抱住我,哭了。她说:“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好。”最后学生们和她相拥在一起,强烈要求女孩跟他们一同到我们的学校上学读书,做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女孩允诺了,那是她第一次,抬起头,正视我们。那浅浅的酒窝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自信之花。
⑨数日后,我收到了女孩家长的来信,信的结尾这样写着:“孩子从未见过月亮,也看不见,但是,老师您却在她心中勾勒出一轮美丽的月亮。相信,那皎洁的月光,会让她走出迷惘、困惑与自卑的时光……”
⑩读完信,心中徜徉着一种温暖的幸福感。是啊,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这是我听过的世上最动人的句子。
(选自《意林文汇》2012年第1期,有改动)为什么在小女孩眼中,“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不超过50个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⑥段划线句子中“一阵冰冷的风”“生机勃勃的春天”“阴霾寒冷的冬日”分别指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第③段中的“低着头”到第⑧段中的“抬起头”,表现出女孩怎样的心理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第⑨段后面,以小女孩的口吻给老师写段话,结合自身的变化过程,谈谈她的感受。(100-12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一只青花碗
我最后一次看到青花碗,是在一个淫雨霏霏的午后。青花碗就在屋檐下的水洼里,水珠落下,便是一片雾气。它应该在饭桌上,或者在灶台上,等着热气腾腾的米粥。当然,有时候也会用它盛咸萝卜条、虾酱或者辣菜疙瘩。而现在,它却这样的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有些突兀,也有些刺眼。
这是我们家最后一只青花碗,外表粗糙,如同奶奶有些触目惊心的双手。画工肯定没工夫在这种碗上精雕细琢,那些青色的野花是最简单不过的笔调,一勾一抹就成了这个样子。青花碗成了被遗弃的孩子,随地摆放。
这应该是奶奶常用的那个碗,我看见水花里老人的面孔快速闪现,便掉落下一滴雨珠将之打散。黝黑的铁锅,暗黄的火苗,炊烟弥漫了整间屋子,呛得人直掉眼泪。在阴雨天里,那些火苗也明显萎缩,而烟雾则代表了空气的压抑。所有人终于忍不住了,争抢着跑了出来,躲到枣树下面。奶奶的院子里有好几棵枣树,它们浓密的树枝遮蔽了半个院子。爷爷在咳嗽,声音洪亮,一声接着一声,一声大过一声,震得整间屋子都嗡嗡作响。那时候,我很佩服他的忍耐力,浓密的烟雾那么大、那么黑,而他则躲在里屋之中,慢悠悠地喝茶。惊天动地的咳嗽从屋里传出来,震飞了枣树枝叶里隐藏的麻雀。
破旧的风箱终于停了下来,像极了气喘吁吁的病人。那是一声声漫长的呻吟,夹杂在雨丝里,从院子里传出去老远。奶奶有节奏地拉着风箱的把手,一推一拉之间奏出一段美妙的音乐,她把自己陶醉。烟雾散去,屋子里终于传进来零星的光亮,味道有些潮湿,有些温柔的香气,还有烟火呛鼻的气息。那几笔简单的青花在昏暗的光亮里,好像跳跃的麻雀,流浪了许久之后,它们终于回家。盛满了饭菜,青花碗被供在神像之下,没有语言,没有声响,只有袅袅而升的热气。爷爷还在里屋,蜷缩在太师椅中昏昏欲睡。更多的时候,他会有节奏地用食指敲打着桌面,摇着头,好像泥塑的不倒娃娃。
这只青花碗,我只是看看,从来没有摸过。有一次,奶奶把它放在供桌的一角,里面空空,什么也没有。我踮着脚伸出双手想把它拿下来,而这个时候,爷爷不知道什么时候走了出来,他大声叫住我,不让我碰到它。然后,拿起青花碗,轻轻地放到了供桌的最里面。他的这种行为使我想到,青花碗里肯定藏有秘密,不然,一只破碗值得这么珍视么?我曾经偷偷地观看过它,平谈无奇,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青花碗被搁在柜子的最高处,俯瞰整间屋子。
当然,我能够正式接触到这只青花碗的时候,奶奶已经老了。她行动缓慢,变成了一只缓缓爬行的蜗牛。多年的习惯并没有使奶奶失去虔诚,她把青花碗端下来,把供奉让给我或妹妹吃,青花碗始终蕴含着一种温润,有些古朴,有些厚重。爷爷曾经告诉我,这是奶奶的一件嫁妆。
青花碗里盛满了一切,比如小米、高梁、馒头、鸡蛋,比如豆酱、青菜、腊肉……一年一年走过,奶奶用这只青花碗喂活了五个子女。看着浩浩荡荡的儿子满堂,她把青花碗放在枕边安然而眠。我曾看到她端着这只碗,一整个下午昏昏欲睡,额头几乎贴在碗边,细微的鼾声在青花碗里奏起一声声回响。在清晨,在午后,她把自己盛在碗里。
奶奶去世之后,它也兀自消失了。在睡梦中远行不再回头。而多年之后,我又一次看到它,屋檐下只露着半边,似乎神圣也仿佛庄严。我小心地将它捧起,慢慢地举过头顶端详,而它,在这个细微的动作中突然支离破碎,散落一地碎片,扎痛了我的每一根神经。它跟着奶奶走了,永远也不再回来。
(选自《散文》2012年第2期,有删改)文章以“一只青花碗”为题,有什么好处?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在阴雨天里,那些火苗也明显萎缩,而烟雾则代表了空气的压抑。
②青花碗被搁在柜子的最高处,俯瞰整间屋子。文章还多处写到“爷爷”,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作者由“青花碗”和“奶奶”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最美的善举
⑴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陪床的男人。
⑵男人姓苏,四十多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⑶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
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⑷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
⑸1号床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和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⑹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是推来让去的。
有时男人会带些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⑺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⑻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⑼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⑽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⑾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⑿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⒀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⒁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留给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⒂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⒃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
⒄“苏大哥,这……”
⒅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⒆“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⒇“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21)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
(22)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第21段中“这样的方式”是指什么方式?
简要赏析第3段划线句子。(可从人物描写、词语运用、内容理解等角度赏析)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对“络腮胡子”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节选)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文章⑴⑵自然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⑶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⑶段中和⑺自然段中“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
“精神食粮”:
“这”:⑹自然段中“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的题。
① 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出现了有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全球水资源出现了什么问题?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是,“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其原因是什么?
第3段文中划线的“约”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第3段文中横线上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储蓄人生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非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爱情是一种幸福而艰苦的储蓄,一对陌路相逢的男女,婚前相恋固然需要执着的储蓄,而要在一个屋檐下应对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又需要储蓄多少和谐、多少默契、多少理解、多少扶助啊!这绝不是靠花前月下、甜言蜜语的一次性投入可以解决问题的。享用这笔储蓄如享用清冷中的一盆火、泥泞中的一缕阳光、患病时的一句深情的话语、彷徨时的一番温柔鼓励。爱情常爱常新,爱情需要日日储蓄、月月储蓄。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
和。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储蓄人生应储蓄什么?揣摩第三节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替代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句子。
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而且。第五节划线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更新”知识则强调。
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说明理由。
答:还可以储蓄,
因为。结尾一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