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添字采桑子(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①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释】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滴滴嗒嗒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 
| B.“窗前谁种芭蕉树”意为: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 
| C.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 | 
|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 | 
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片首句借芭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 B.本词写芭蕉,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 
| C.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清新明快的气氛。 | 
| D.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与这首词中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有异曲同工之妙。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胜”和“婵娟”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主”“更著”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首词虽在“咏梅”,可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阅读下面一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
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 ②霁:雨止。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的环境特点。
诗的最后一句用“画”描写雨后山峰有何妙处?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以“雨打萍”比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它的意思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