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
|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
|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
|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
《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
|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
|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
| D.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述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家
| 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
| B.在研究历史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
| C.要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悟历史 |
| D.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 |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
|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
|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
| D.认为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因此人们需要
| A.“格物致知” | B.“天人感应” |
| C.“发明本心” | D.“存天理,灭人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