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中国四季分配类型图”,读图回答小题。 图例①、②、③、④代表的四季分配类型依次是
A.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长夏无冬秋去春来、四季如春 |
B.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四季如春、长夏无冬秋去春来 |
C.四季如春、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长夏无冬秋去春来 |
D.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四季如春、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长夏无冬秋去春来 |
影响图中A处四季分配界线走向的因素是
A.地形 | B.气候 | C.纬度 | D.海陆位置 |
右图示意1978~2008年我国四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注: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完成3——4题。关于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甲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
B.乙城市一直是人口净迁出区 |
C.丙城市由净迁出区转为净迁入区 |
D.丁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减慢 |
下列省区中,最符合丁所反映的人口变动情况的是
A.四川 | B.贵州 | C.安徽 | D.浙江 |
甲、乙两图分别是某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该市的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 8岁。据此完成1——2题。 图甲反映的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是
A.“高一高一低”模式 | B.“高一低一高"模式 |
C.“高一高一高”模式 | D.“低一低一低”模式 |
与流动人口相比,户籍人口
A.劳动力数量较少 | B.劳动力比重较大 |
C.性别构成较合理 | D.年龄构成较年轻 |
读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200 m,据图中信息回答10~11题。 图中等高线a和等高线内b的数值可能分别是
A.100、100 | B.100、500 |
C.500、250 | D.500、350 |
本区农业发展最适合借鉴的模式是
A.美国专业化生产模式 | B.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 |
C.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模式 | D.辛店洼的鱼塘—台田模式 |
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下图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7-9题。S地的纬度
A.高于N地 | B.低于M地 | C.介于M、N两地之间 | D.与M地相同 |
若R点沿直线RS
A.上升看到m、n呈现弯曲方向相反的相交曲线 |
B.上升或下降,看到m、n的形状保持不变 |
C.上升,看到m、n的两交点距离加大 |
D.下降,看到m、n的两交点距离加大 |
如果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这一时期
A.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处于高值期 | B.巴西东南部正值雨季 |
C.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火险等级高 | D.S地的白昼比N地长 |
下图中,甲、乙、丙、丁位于晨昏圈上、且相隔90°,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读图,完成5-6题。图中丙点的地方时为:
A.0时 | B.6时 | C.12时 | D.18时 |
如此时北京时间为10点,M点可能位于:
A.大西洋 | B.印度洋 | C.北冰洋 | D.太平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