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进城的古树
曹春雷
①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树正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与白云招手,与春风嬉戏。
②突然来了一群人和一些车。几个人围着它指指划划。还没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机就轰隆隆开过来,围着它开始一铲一铲挖土。不一会儿,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扎在泥土里的根渐渐暴露出来。
③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但没人听见它的喊声。
④当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来时,挖掘机将巨大的铲子伸过来,插入它身下,将它连同它身下的部分泥土铲起来,恶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将它带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然后再用绳子将枝干绑起来。吊车呜呜开动,勾住它,颤悠悠地将它吊进一辆大车里。
⑤“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终没人听得到。
⑥它终于躺倒在车里,全身颤栗着流下了伤心的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⑦汽车颠簸着,驶出了这片原野,驶出了它曾经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⑧它看见车驶上铺着黑油子的路,风驰电掣,驶向未知的远方——它离故土越来越远了。
⑨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一处宽阔的厂区广场上停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吊车伸出长长的手臂,鲁莽地将它从车里吊了出来,放进一个早已挖好的树坑里。
⑩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恹恹的。几位穿绿色衣服的人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了吊瓶输液。后来,它知道,他们都是负责厂区绿化的工人。
11渐渐地,它的枝叶开始复苏。
12它开始打量这个叫做繁华都市的地方:座座的高楼、穿梭的轿车、五彩的灯光、络绎不绝的人流……真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但是,它始终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13它开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里的草地,那里的野花,那些常栖息在它身上的鸟儿,还有那只经常奔跑过它身边的野兔。但,已经回不去了……从今以后它再也听不见林中的鸟鸣,也闻不到原野的芬芳,只得默默地、孤独地将根扎在异乡的泥土里了。
14每天,广场上都会来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会围着它看,指着它苍劲的枝,幽绿的叶,称赞着什么。
15一天一天,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有时它也想过:一棵树,不论站在哪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做家具,或者被当做柴烧,或者仅仅是为这个星球增添一些绿意。然而,它还是每天都在尽力地将目光越过层层高楼,深情地眺望着故土所在的方向。
16有一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围着它拍照,看着镜头里的图像,小女孩兴奋地向身边的母亲嚷着:“妈妈,看啊,树叶上有露珠,多美啊!”
17也许,小女孩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乡的泪。
(本文有改动)填空:这篇文章以第 人称的口吻,按 顺序,主要运用 ③ 、 ④这两种表达方式,介绍了一棵百年古树被⑤(填2至4字)这件事。
第13段中加点词“只得”,表现了这棵树当时怎样的心情?
第15段中画线句子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上文,联系课文《那树》进行分析比较,选出下列四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A.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赋予了“树”以真实的性灵,以两棵树不幸的命运来敲击读者内心的感知。 |
B.两篇文章都表达了由“树”的命运所引发的深重思考和感慨。《那树》认为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棵进城的古树》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要违背“树”的意愿,强行改变“树”的命运,否则我们可能会顾此失彼。 |
C.两篇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有的词语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有些句子凝练含蓄,引人深思,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
D.两篇文章从体裁来看,都是小说。不同点在于:《那树》写的是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最终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而《一棵进城的古树》则是从环保的角度写了一棵古树远离家乡后,欣然为美化城市做贡献的感人故事。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微波武器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成人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还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坦克、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这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简述微波武器的构成及杀伤对象。
在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
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短文后,回答下面题目:
六 个 馒 头
①高一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去千岛湖春游。
②新来的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被大家的喧闹声炸响。同学们纷纷问起一些关于春游要注意的事项和所交的费用等问题。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甲)她犹豫地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嘴张了几次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③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作贼似地跑回宿舍。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女孩子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议论声似乎小了一些,女孩子的眼圈红了(a )。
④出发的那天下起了雨,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到达目的地千岛湖时,女孩子身上的背包也已湿漉漉的了。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可是,由于塑料袋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就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⑤这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来不及藏起湿透了的馒头,只好匆忙地往还没有干的背包里塞。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些。转眼,女孩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地落泪。
⑥第二天,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要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子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班长找到女孩子,拉起她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眼圈红红的。(b )
⑦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使她不再嚼干涩难咽的馒头,使她可以和所有其他同学一样吃着炒菜和米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
⑧回来之后,女孩子变了。(乙)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后来这个女孩不仅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
⑨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根据第③段a 处和第⑥段b 处加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品读女孩子的复杂心情。(4 分)
眼圈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圈红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中同学们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有怎样的用意?(2 分)
从甲、乙两句可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 分)
阅读本文,或许你会因为有和女孩相似的处境而感伤;或许你会因为有与女孩相同的成长经历而倍感亲切;或许你会因为有与同学们一样的善心而深有感触。此时,你最想对文中的女孩或同学们说的是: ( 50 字以内)( 3 分)
显示新秀——激光电视
向文宜
①等离子电视、平板电视、高清电视,当这些新一代数字电视还在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时,科学家已经在显示技术上取得了更大进展。电视技术在历经了黑白、彩色和数字显示时代之后,又将迎来激光全色显示时代。激光电视将开拓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以外的新型大屏幕电视市场,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觉震撼。
②激光电视(LaserTV)采用激光全色显示技术,利用激光的特性,在大画面上表现鲜明的影像。激光电视主要由激光器、光偏转器和屏幕组成,其中电视背面的三基色(红、绿、蓝)半导体激光器是整个显示的光源,它通过光偏转器的控制将鲜亮的激光投射到屏幕上形成影像。
③由于激光光束可以保持直径大小的一致性,所以激光可以保持很高的色彩纯度,也就使得在成像的时候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事物本来的颜色。
④激光显示是以红、绿、蓝(RGB)三基色激光为光源的显示技术,可以最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丰富、艳丽的色彩,提供更具震撼的表现力。传统显示设备只能再现人眼所见颜色的30%,而激光显示色域覆盖率可达90%。因此激光显示被称为“人类视觉史上的革命”,将再次改写显示的标准,完成从标准彩色的小色域到全彩色的大色域转变。
⑤与之前的传统电视比,以红、绿、蓝(RGB)三基色激光为光源的激光电视显示色饱和度更高(图像色彩更鲜艳)、色域更大(图像色彩更丰富)、分辨率更高(图像更清晰)、方向性更好、色纯度更高,能显示自然界更真实、更丰富、最鲜艳的色彩。
⑥同时,激光显示技术充分吸纳了数字显示时代的高清晰度、数字信号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支持全高清影像,还支持物体呈立体效果的三维影像。可以在大画面上尽情地玩电视游戏和看电影。
⑦激光电视使用了固态激光光源,代替了背投电视中寿命只有几千小时的传统灯泡光源。激光电视中使用的固态激光的亮度将是高亮度LED光源的l万倍,光效率将是LED光源的3~4倍,其寿命在100%亮度下至少可以达到3万小时,亮度不会有任何衰减,色温也不会有任何变化,这方面要远优于LED光源和传统灯泡。
⑧使用激光光源的另一大好处是可以省去很多昂贵的光学组件,从而节约成本。而且激光光源很小,可以使用小尺寸的成像部件,这样可以让光路更短,这就意味着激光电视的厚度可以做得更薄。
⑨另外激光光源功耗仅是传统电视的1/3,且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对环境有威胁的重金属材料,属环境友好型光源,非常环保节能。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请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激光电视?
请分条说明激光显示为什么被称为“人类视觉史上的革命”?
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请判断下面两句话是否正确,并陈述理由。
①激光电视与之前的传统电视相比,它的光源的色饱和度更高,因此可以使图像更清晰。
②激光电视使用了固态激光光源,这种光源的寿命在100%亮度下最高可以达到3万小时。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清兵卫与葫芦
[日本]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
“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近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
“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了。他喘着气: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日本艺人)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会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予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咸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舶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了“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工,叫他去扔了。校工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予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工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工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工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了:
“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工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工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
可是凭校工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十良救员和怨恨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节选自腑兵卫与葫芦》,有删改).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概括选文主要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4个字)。 (6分)
购买葫芦——①——②——③——改变爱好.选文中的清兵卫是—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出两个特点并分别举出相对应的例子。(6分)
.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个—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文章结尾写“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分)
.选出与本文作者属于同一国家的作家。 (2分)
A.泰戈尔 | B.莫泊桑 | C.星新一 | D.契诃夫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予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予,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劓艮“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已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节选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项是 (3分)
A.实实在在地栽种竹子,把竹叶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观察,以了解竹子的性质和生长过程,这才是真正的“积极探测”。 |
B.作者是—个著名的科学家,他认为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险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
C.作者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说明埋头读书对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毫无帮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
D.由于受到王阳明思想的影响,中国学生往往考试成绩非常突出,但在研究工作中的决断能力、动手能力大很低。 |
.结合选文,回答以下问题。 (7分)
(1)作者在第五段中说“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他的依据是什么?(3分)
(2)我/f]怎样做才能“使得实验精十慎正变成中国文化的—部分”?请分点概括。(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