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某班同学就此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
第一组同学收集资料,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目标更高,标准更严。十六大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提出“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十八大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变化。
第二组同学对收入倍增计划十分关注,他们认为收入倍增计划令人鼓舞,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实也令人忧虑。其中,有同学认为“向高收入者征收高额税收,可以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促进经济增长。”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
第三组同学把目光聚焦到国家的政治建设上。他们注意到十八大报告中的又一亮点: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即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3)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请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
2012年中秋、国庆假期——史上最长“黄金周”,国家首次实行收费公路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在政策的激励效应下,不少车主在品尝到免费“蛋糕”的同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大拥堵。景区爆满、路上爆堵,旅游消费市场的“井喷”式增长令人咋舌。民众的消费热情被长假充分激活,全国上下呈上一场盛大的假日经济“盛宴”。据报道,假期全国旅游收入17.65亿元,同比增长24.96%。公路免费政策使全国收费公路减收200亿元左右,国家因此减少30亿元税收。
结合材料,分析黄金周及公路免费政策产生的经济影响。
近几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交流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中国不断在海外举办或互办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感知中国”等颇具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迄今为止,中国与世界上121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国外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
(1)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重要意义?
(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言。这对我们正确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什么启发?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作为中华民族三大传统节日的“中秋”,深厚地蕴涵了“团圆”、“和谐”的东方人伦精神。为此文化部已将中秋节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准备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的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说明“中秋”申遗的原因。( 11分 )
简答题: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9分)
(1)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 2012年9月30日,第十三届西部博览会在成都圆满闭幕。本届西博会共举办105项活动,其中重大活动8项、专项活动97项,国际活动占39个,超过上届。共有来自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采购商及各界嘉宾8万余人参展参会,境外嘉宾超过2万人。西博会正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促进中国西部地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泛亚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西部地区如何与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
材料二:在筹办西博会期间,成都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开展“西博先锋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有关部门筹备情况汇报介绍。成都市政府各部门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花大力气解决困扰城市管理中的疑难顽症。成都市民认同西博、参与西博、服务西博,数万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志愿服务。成都市人民齐心协力,创作了一曲展示西部田园城市的美妙乐章。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成都各界是如何“创作了一曲展示西部田园城市的美妙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