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A.农业经济衰退 |
B.传统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
C.种植粮食的收入超过种植烟草 |
D.粮食紧缺 |
根据人民币发行简表(见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繁荣、商品经济活跃使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较大 |
B.第二、三套反映了五六十年代中国国民经济困难 |
C.3种分币退出市场说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
D.几套人民币的发行演变见证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远亲不如近邻”。下列各项,能突出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建树与这一俗语反映的意思相近的是
A.发起组建东盟 | B.参与创建亚太经合组织 |
C.参与创建联合国 |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
《邓小平年谱》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绝非历史的‘偶然’,更不是某个人的‘臆想’,而是中国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是‘内忧外压’的形势所逼迫出来的。”这里的“绝非偶然”主要是指
A.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 | B.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
C.实现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 | D.打破我国对外完全封闭状况的需要 |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20年间,进口纱布的单位售价下降了25%左右,棉布的进l-3量增加了27%。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
C.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 | D.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经济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