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表:2008-2012年农村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
材料二:李克强总理指出,关于施政目标,可以说中共十八大已经做出了全面部署,这就是本届政府的施政目标。第一,还是持续发展经济。第二,是不断改善民生。也就是说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如果说政府也是民生政府的话,就要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来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努力逐步把短板补上。还要坚守网底不破,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第三,是要促进社会公正。公正是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也是提高人民满意度的一杆秤,政府理应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
说明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及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二为缩小收入差距提出合理化建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年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候,他是不会想到21世纪的和平年代,家书再次出现“抵万金”的状况。
十多年前,书信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而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沟通越来越方便,传统的书信往来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打电话”或是“微信”“QQ”联系。
而今,书信已然成为一种记忆。互联网时代,书信文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出,并且渐行渐远。鸿雁传书,是否成为正在消失的历史?书信该不该传承下去?
反对传承者认为,虽然书信是一种很有内涵的文化,写信给自己亲密的人,更利于事情的叙述和感情的含蓄表达,但是书信传递信息的速度太慢,写起来也很麻烦,远不如一段微信语音及视频来得方便快捷。
赞成者认为,书信有它的优势所在,它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这是社交网络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在网络时代里,书信的使用率虽然已远不如往昔,但是它们会携带着人性情感和纪念意义继续存在。小到家风传承、情感交流,大到爱国教育,书信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不能在我们这里断档。
(1)你认为书信文化该不该传承下去?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书信文化走向衰落的原因。
(3)某市准备组织中学生写一封廉政家书的活动,请你为该倡议活动写两条主题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进入“新常态”。
材料一:2010-2014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表)
项目 时间 |
GDP增速(%) |
第三产业增值占GDP比重(%) |
消费对GDP贡献率(%) |
科技进步 贡献率(%) |
2010年 |
10.3 |
43.24 |
50.9 |
50.9 |
2011年 |
9.3 |
43.0 |
51.6 |
51.00 |
2012年 |
7.7 |
44.7 |
51.8 |
52.20 |
2013年 |
7.7 |
46.1 |
50 |
51.70 |
2014年 |
7.4 |
46.8 |
54.4 |
52.30 |
注:①2003—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7%左右,属于高速增长②GDP年均增长8%左右为中高速。
材料二:新常态下,挑战增多,J省政府积极应对挑战,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配套打出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削减256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省级财政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3567万元;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全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强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
材料三: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了自己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政治面貌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前,由习近平倡导和构建的习式政治新常态,使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政治气象呈现鲜明的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J省为适应新常态是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
(2)结合材料三,从我国政治制度的角度,说明如何构建我国政治新常态。
材料一: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要从那些沉迷于酒香的领导干部开始,一个喜欢读书的干部,必然是有修养的干部,干部读书氛围浓厚了,才能深刻影响全民读书和书香社会的普及度。 二要营造家庭阅读的氛围,为人之父母、长辈要率先读书。 家庭读书环境的好坏、氛围的浓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知识创新、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要发挥好媒体的广泛影响力和传播力,营造“读书好、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舆论氛围。 四要增加图书馆读书的功能空间,让更多设施体现时尚元素,以期符合青年人审美心理,营造浪漫的读书氛围。
材料二:2014年10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无根是因为缺乏信仰,无病呻吟是精神空虚形成,无魂是心态浮躁所致。人民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是文艺创作最广阔也最深厚的时代舞台。 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们应如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避免作品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2 分)
(3)根据你所在的省份的文化底蕴,请你设计两句宣传语,展示文化名片。 (4 分)
(26 分)
材料一:2014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异
注:“长江经济带”的基本发展情况是:下游繁荣,科技发达,制造业优势明显,中游次之,上游相对比较贫困,但是劳动力成本低,人口红利大,自然资源比较充足。
材料二: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可带动约6 亿人发展,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 一是“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使我国经济发展形成“T ”型结构:30 多年来“沿海一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支撑格局,而现在“沿江一横”长江横向经济带,贯穿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将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二是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发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龙头作用,通过产业、资本、技术向中西部转移,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从而构建东、中、西联动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格局;三是长江经济带和别的经济区域最大的不同是把东、中、西部天然连接在一起,可以加快正在推进的产业梯度转移,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还可以继续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形成开放新局面。
李克强强调,建设长江经济带也是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 要把建设长江经济带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紧密结合,带动创业就业,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动力。 同时要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新路。
材料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提出的一个战略倡议。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来促进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深化全方位的合作,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它秉承着开放、包容的原则,它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化这一个发展的大潮流。 该规划也被认为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战略载体。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结合材料二和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 (14 分)
(2)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张的合理性?(12 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为此,央视展播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该片通过100个村落故事,提出了100个围绕“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之时代价值”的传统文化清单。镜头下传统村落中的人和物或有不同表现形式,但其讲述的都是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祖训,寻找传统文化的基因。这种基因可能就隐藏在农村家家户户的楹联上,隐藏在村民代代相传的故事中,隐藏在那些逢年过节才郑重示人的祖训家谱里……看到它们,就想到乡愁;记住了乡愁,就是记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之路。
纪录片探寻着古老文明以怎样的形式“活”在当下,唤起了几代人的记忆,激发了人们深入了解家乡的热情,让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得到汇聚和升华。
(1)“看到它们,就想到乡愁;记住了乡愁,就是记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之路。”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其原因。
(2)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展播《记住乡愁》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