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这是地方决策层盲目追赶的心态而造成的。
C.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D.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

E.中国要建设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不能简单地追求高楼林立的现代化,而应该注意保卫城市的传统,城市建筑要体现文化差异。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是( )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还可以看到用夯土技术建造的“土房子”。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结合文意,指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哪些“闪光点”?
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张中行:“都市柴门”主张昌华
张中行先生,自命寓所为“都市柴门”。我有缘为95岁的中行先生选编了一本《负暄絮语》,故曾叩“柴门”,与先生有一面之雅。
张先生的寓所门前一小块置放一张小饭桌,狭窄的过道上立着书架。室内静得出奇,迎面墙上老挂钟的咯嗒咯嗒声,声声入耳。更令我惊讶的是家中的摆设、物什都是旧物,停留在1970年代的水平。
张中行刚刚醒来,见我们来了,颔首致意。此前我已给他写过信并通了电话。他不感意外。室内简朴得令人咋舌。他一直坐在床上,床上都是花花绿绿的旧被。我们奉上随身带来的出版物,老人饶有兴趣地翻阅,字小看不清,他借用放大镜。我仔细打量:老人样子还硬实,头发全白,较胖,本就较小的眼睛显得更小了,嘴也有点瘪了。他的大女儿张文对我们说,老人上午要吸一个多小时的氧气,午觉时间长,也不大活动,基本谢绝访客。我们与老人合影后,又参观了他的书房,书卷气袭人,室内案几上陈着文房四宝,只是较嫌杂乱。张文谦称书房像仓库,我说“典藏的都是文物”。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当我们告辞时,老人双手拱抱揖送。一句话也没说。我只是一周前在电话中听他说过“欢迎你们来”。
因编书需要,我较系统地拜读了张中行散文,尤其是自述性文字,对先生的为人与为文略知一二。
张中行是位从燕赵大地高粱窠里走出来的学人,苍苍百年丝毫未改他憨厚、淳朴的本色。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上,古韵犹存。
张中行是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凡他受惠于人的,他都将账记在心上。从1937年到1952你那,他受三位友人惠助,一心想回报,有的已下世,欲报无门,他只能“长存于心,到盖棺时还不能还或报,就带到地下,永世不忘”。与此相比,他援手别人的 “数目不小,我都希望统统忘却”。有趣的是,某次他的一位同事遭窃,很难过,张中行知道后,送他被盗金额的一半,幽默地说:“就当我们两人被偷了。”
张中行对于向他索字、要签名、要书的人,他都来者不拒。写的字常常裱好后送人。还乐于帮别人向启功、金克木索墨宝、要签名。金克木一般不给人签名,他就把笔硬塞到他手里,命令他“签!”但他从不代子女向别人求墨宝,甚至连自己的字也不给子女。
张中行对人古道热肠,对小动物也怜爱有加。一次他抱回一只流浪猫,回家后又觉得这猫可能有主人,怕主人找不到会着急,于是又赶紧出去贴“招领启事”。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养了许多流浪猫,家里成了收容所。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请启功吃饭也是楼下的小馆子,四菜一汤,喝点二锅头,真有点“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味道。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菜,他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的仪表既不轩昂也不潇洒,甚而也乏学者那种雍容与儒雅。他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凡人。但他行为高逸,虽隐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身居陋巷,而“思入风云”。他讲“顺生”,但“不偏不竞,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着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绝不争论。
张中行的尊尚世道。他对前辈的尊崇、仰慕尽显在“负暄三种”字里行间,先生得(北大)红楼“自由”精神,“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写则以真面目见人”的原则,不视先贤为神,把师辈们凡人的一面也留在纸上,给读者一个完整、鲜活的形象。
譬如对梁漱溟。对梁氏的耿直、迂阔,张中行认为“由感情方面衡量,可敬;有理论方面衡量,可商。有的,说重一些,至少从效果方面看,还近于可笑”。接着张中行自责说他没有同梁先生沟通,责任的一半在我,另一半便退给梁先生。
北大九十华诞,学校请张中行写以“我与北大”为主旨的文章。他写了篇《怀疑与信仰》。他认为,他受北大最大的影响,是一种怀疑精神。因为怀疑而思考,因为思考而进一步怀疑。他总说:“老北大比新北大好,因为老北大让人疑,新北大让人信。”他欣赏培根的名句:“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
(选自《江淮文史》2014年4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张中行,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这篇传记既有对传主张中行先生的直接描写、真切感人,又有对传主为人为学的间接描绘,生动风趣,人物形象刻画全面。
B 全文选择自己与张中行先生交往的事件加以记叙,运用外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段,传主形象生动,显得真实可感、可信。
C 家成了很多流浪猫的收容所,表现了张中行对小动物的怜爱有加,这样的事例既使得文章充满趣味,也反衬了传主的形象。
D 张中行先生在生活上不追求奢华,简朴、简约,崇尚节约,意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从不浪费,应该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E 对于同学遭窃,张中行慷慨解囊,“就当我们两人被偷了”一句,既显示了传主的生性幽默,也表达了传主对失主的同情。
张中行先生的为人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有关内容简要概括。
作者把张中行称为“都市柴门”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张中行在治学方面的哪些品质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最后的呼唤李光伟
(1)“回来,回来,隔山绕山来,隔水过桥来。莫在外面冷着饿着快回来,回来穿衣吃饭来......”故乡的七月,弥满在村庄上空的不仅是那一阵阵的稻花香,还有这悠扬的叫魂声。
(2)那时你若丢三落四忘了什么,就会被大人恨恨的骂一句:“魂不守尸”。若你精神萎靡,不喜动荡那一定是魂不附体了,到了七月,家人就会认真的给你叫魂。奶奶早早的就把那松柴做的火把晒了又晒。进入七月开始叫魂,奶奶一手点着火把,一手端着米碗,米上放有鸡蛋,鸡蛋上绕着红线,三寸金莲移动在村间巷道上,悠扬的呼喊着“回来,回来,莫在外面冷着饿着快回来......”我跟在后面,挥动着平日穿的破衣服摇旗回应“回了,回了”,心里却想着那颗绕着红线的喷喷香的鸡蛋。所有的伙伴家家都在叫魂,呼唤声此起彼伏:“宝财回来,六顺回来,双狗回来,盼弟回来......”声音在山谷间回响飘荡,如小村的呼唤,又如全村的和声歌唱。
(3)因为奶奶的虔诚,我的魂魄始终没有飘远,紧紧地依恋着那小村,那家乡。直到那年走出大山,到城里上了中学。在课堂上新学了一门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至此,我认定奶奶的叫魂是在搞封建迷信活动,我是被那玖鸡蛋引诱的。回望那小村,仿佛被一种叫愚昧的云笼罩着。那年的七月,奶奶依旧准备着火把、米碗、鸡蛋,却又在我的反对和指责中收了起来。奶奶依旧笑呵呵的说“好,好,宝财长大了,不用叫魂了”。那一年叫魂的声音稀疏了许多。
(4)看来物质确实是第一性的,只要两碗干饭得饱,我依旧健康的长大。那年,背上个马桶包,作酷酷状,魂早飘出大山,准备离开小村,闯荡江湖。尽管奶奶和母亲流了不少的泪,我还是意无反顾地走了。心里暗暗盘算着,总有一天我会衣锦还乡的。
(5)那一年,大街小巷都唱一首流行的歌《故乡的云》,“归来吧,归来哟,我已满身疲惫,归来却是空空的行囊......”听着好像是奶奶在村口为我叫魂。尽管这流行的歌词不是什么好兆头,我还是向着那沿海行走江湖。
(6)看来江湖只是一个传说,有的是苦和累,有的是心酸和泪水。惊恐的从一个城市飘向另一个城市,魂却不知丢到了哪里?每一个七月,多想奶奶再能把我的魂给叫回来,多想栖息于家乡的枝头,不在漂泊,可魂丢了,如何还乡?就连奶奶离开人世的日子,不孝的孙子都那样失魂落魄地在陌生的远方行走着。
(7)小村里,早没了叫魂的的习俗,年轻的小媳妇们母亲们也不会叫魂的礼数了。村里有了卫生院,谁家娃儿病了都奔那里去。可对于我们漂泊在外,当年在叫魂声中长大的一代总感觉小村少了什么,总希望叫魂的声再起。
(8)太想那小村了,顾不得一无所成,顾不得行囊空空,惭愧地收起当年衣锦还乡的理想,回到那小村。后生们继续逃离着,小村更加寂寞荒凉。那一晚突然又在村间巷道里听到了叫魂声,呼唤如泣如诉,香火忽明忽灭,让寂寥的小村的夜增添无数的忧伤和神秘的色彩,那是尧奶奶在叫魂。
(9)尧奶奶九十多岁了,虽然还能缓慢行走,人确是完全糊涂了。那些日子,每个夜晚她总握着香火在村间里呼唤。“回来,回来,隔山绕山来,隔水过桥来.......”她不知道长生出事了,长生在那遥远的工地从高楼跌落,象一粒尘埃落到地上就消失了,可冥冥之中她呼唤长生的名字最多。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姚奶奶不是专门为谁叫魂,她呼遍了出门打工的所有村里子孙的名字,呼声越来微弱直到熄灭。
(10)尧奶奶去世后,小村更加寂静了,那叫魂的习俗永远成了小村的历史。此后,不管走到那里,那小村最后的呼唤总是常常在耳边响起。大半生来总是苦苦追寻着什么?那衣锦还乡已记不起,发不发财已不重要。蓦然回首,那份温暖的乡情等候在那小村里,于是,总要常常回家,回到那小村里去,生怕自己的魂魄再次丢失。
(选自《文苑·西部散文》)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悠扬的叫魂声”一句中“悠扬”一词含意深刻,既写出了故乡叫魂声的高低起伏、持续和谐的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真切的感受。
B 本文中,作者情感很复杂,既有对家乡老一辈人思想落后愚昧的鄙视,也充满着对奶奶的思念之情和对故乡那份温暖乡情的依恋。
C “回来,回来,隔山绕山来,隔水过桥来……回来穿衣吃饭来……”的叫魂声前后多次出现,照应的运用很成功,显得结构严谨。
D 第(8)段中说,“后生们继续逃离着,小村更加寂寞荒凉”,这里表现了“我”对农村人越来越城市化、农村越来越落后的担忧之情。
E “回到那小村里去,生怕自己的魂魄再次丢失”,结尾一句说明作者在多年外乡漂泊、历经人生的坎坷后,相信了人会有自己的魂魄。
第(5)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中写了哪些同叫魂有关的人与事,请简要概括。
请探究以“最后的呼唤”为题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戏韵画意王青
中国戏曲人物画是以传统戏曲人物为题材进行创作且以中国画的形式来加以表现的画种,以传统的中国戏曲人物入画,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当代中国画画家韩羽先生曾说过:“中国戏,中国画,虽不同名,却是同姓,似是姐妹。”二者同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在此土壤中的中国画和中国戏曲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规律性,以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戏曲,最能把中国特有的那种东方艺术神韵表现的淋漓尽致。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形象。自古以来,中国艺术就一直未停止对意象神韵追求的步伐,艺术创作对于美的要求不仅仅是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摹写,而是要走进人的内心,追求一种心灵的感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要传神,有韵味。若说中国画是静的艺术,那么中国戏曲就是动的艺术。在中国戏曲里,意象是一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表“意”形式,戏曲中的道具及环境不一定要准备的面面俱到,但是它所要营造的氛围、效果一定要表现出来。戏曲舞台上往往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提炼和升华,它要表现的意蕴主要在于演员的情景交融的唱、念、做、打之中。戏曲舞台在观众面前所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一个产生美的联想的世界。
中国戏曲人物画具有“三感”,即“动感”、“美感”、“情感”。戏曲中有很多程式化的动作,如手、眼、身、发、步等表演程式的戏曲语言,这些动作都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根据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有其不同的动态。往往画家们可以抓住舞台上最精彩的一瞬,将一些富有动感美的典型瞬间融入画家本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在画面上。戏曲艺术是美的艺术,戏曲人物不论服饰、妆容、还是表情、神态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中国画和戏曲都追求神似重过形似,重在表意,中国戏曲人物画的关键在于传神,将画面所表达的意味传达给看画之人,从而产生共鸣。
我们鉴赏戏曲人物画时,“三味”(“韵味”、“趣味”、“戏味”)是重要的标准。一幅优秀的戏曲画,这“三味”缺一不可。“韵味”指的是要充分表现出戏中人的内心情感。“趣味”主要指的是人物造型要加上画家对其有意的加工改造,或变型或夸张,而不是单纯的对其描摹。“戏味”体现的是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风采。戏曲本身就带有很高的符号性,用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戏曲,将戏曲本身的戏曲语言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相融合。
不论是“三感”还是 “三味”,可以说都是对中国戏曲人物画概括简练的总结。将戏曲与中国画两种传统艺术糅合起来,形成一种别具一格、有着独特魅力的新艺术形式,它所体现的神韵和美感是对东方艺术最好的诠释。
在中国戏曲人物画的创作中,戏曲画作品与戏曲表演是有一定差距的。戏曲画的创作作品既可以是戏曲表演本身的真实写照,也可以是经过作者有意识的对戏曲表演进行加工改造,从中提取一些元素或者是符号语言来进行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戏曲本身作为戏曲创作的母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戏曲演员程式化的妆容、脸谱、头饰和服饰,鲜艳的色彩,带有夸张性质和一定寓意的图案以及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征,这些都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十分入画。
中国戏曲源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戏曲人物画的表现方式也愈加丰富,基于传统,在老戏的基础上人融入新的艺术观念加以创新,形成新的绘画创作语言。
下列关于“中国戏曲人物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中国戏曲人物画属于中国画系列,于中国戏曲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它以传统戏曲人物为题材,且用中国画的形式来进行表现。
B 中国戏曲人物画最能把中国特有的艺术神韵表现出来,它具有动感、美感、情感的特点,欣赏着能借以产生一个美的联想世界。
C中国戏曲人物画是一种追求戏韵画意的艺术形式,关键之处在于传神,注重将画面所表达的意味传达给观众,从而产生共鸣。
D中国戏曲人物画都是韵味、趣味、戏味缺一不可的作品,它要求将戏曲语言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相融合,与戏曲一样重在表意。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的中国画和中国戏曲一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都追求神似重过形似,都追求意象神韵。
B 画要传神,要有韵味,说的是画的创作不仅仅是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摹写,而且是要走进人的内心,追求一种心灵的感触。
C 戏曲艺术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和升华而产生的,而演员的情景交融的唱、念、做、打,是其意蕴的主要表现形式。
D 戏曲人物的服饰妆容、表情神态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人物表演的夸张性和图案的寓意性都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中国画是静的艺术,中国戏曲是动的艺术,但两者都追求一种心灵的感触,都强调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B 中国戏曲中手、眼、身、发、步等表演程式化的动作从生活中提炼而来,既构成了戏曲语言,也为画家们的创作提供素材。
C 戏曲画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戏曲艺术不同,其创作一方面参照戏曲表演本身,一方面需要对戏曲表演进行加工改造。
D 中国戏曲源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人物画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艺术观念,以形成新的绘画创作语言。

文学类文本阅读
天地苍茫一根骨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 ,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 ,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 ,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 刘彻 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是为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 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 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史记》。
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描写司马迁塑像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
本文以“天地苍茫一根骨”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下列句子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区别,更有着意境上的不同,这两种意境,不好用高下来评判,而要看写诗的人想表现哪一种意境。
B.贾岛不可能是单单拿不准“推”和“敲”两个字,而应该是拿不准两种意境哪一个更与全诗相一致。
C.分析韩愈改诗的这个句子,用来说明意境一变,文字就要跟着变。
D.贾岛是个有一定成就的诗人,他不可能心里想着“推”而下个“敲”字,或想到“敲”而下个“推”字。

从作者的观点看,“推”和“敲”在意境上有何区别,为什么作者认为“推”比“敲”好?
本文以“推敲”典故为例,所要论证的论点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