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释】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③浃和:和睦。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词列三王之次次:次序、行列 |
B.移刺袁州刺:担任刺史 |
C.窃寄目偿所愿焉偿:满足 |
D.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造:制造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作者没有游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 )
①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②袁于南昌为属邑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④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 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⑥窃喜载名其上
A.①②④ | B.④⑤⑥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秋”为荣,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
B.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
C.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
D.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又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不经意中叙人。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译: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郭老仆墓志铭侯方域
郭老仆死而葬于城北之金家桥,其主人为志其墓而铭之,曰:老仆名尚。十八岁,事予祖太常公。方司徒公之少而应秀才试,以及举孝廉,登进士第,老仆皆身从之。司徒公仕,而西抵秦凉之塞,南按黔方,北尽黄花、居庸边镇上,老仆又皆从。
司徒公尝道经华山,攀崖悬洞而陟其巅,老仆则手挽铁索从焉。华山老道士,年百八十岁矣,谓司徒公日:“公,贵人也。然生平丰于功业,嗇于福用。当腰围玉而陪天子饭,此后一月作难。凡有五大难,过此可耄耋。此仆,当济公于难者也,幸善视之!”
然老仆不事事。司徒公尝遣视南商之墅,久之,所司皆荒失。命人迹之,则老仆自携
琵琶,与一妇人饮于鹿邑之城门楼。司徒公怒,斥之,不使近。戊辰,赴官京师,老仆固请从,至艇暑酣饮于城隍市;司徒公朝所命,老仆暮归,醉而尽忘之。司徒公怒而骂,老则倚壁而鼾,鼾声与司徒公之骂声更相间也。积二岁余,以为常。
司徒公为乌丞棚所构,下狱,顾谓诸仆曰:“尔皆衣食我,今谁当从乎?”老仆涕泣拜于堂下。司徒公熟视曰:“嘻,尔岂其人邪?”’老仆前曰:‘‘主人盛时,安所事老仆;老仆亦酣醉耳。今老仆且先犬马死.主人又患难,岂尚不尽心力?主人不忆老道士言乎?”自此不饮酒,不与其家相通.众乏徒公于狱者七年。
乌丞相与韩丞相相继秉政,皆苛深.托诸缇校调察往事。士大夫亲朋奴仆,往往避匿去。老仆尝衣敝衣,星出月入.以事乏徒公。初,燕女有姚氏者,数嫁不终,饶于财。每曰:“我当嫁官人耳。”老仆乃伪为官人,娶之。日取其财易酒食,交欢诸缇校者,故得始终不及于难。后姚氏察知其为.大哭,骂老仆,以手提其耳,啮其面,面上痕常满。及司徒公出视师,乃以老仆为军官,冠将军冠,服将军服,以见姚氏,姚氏则大喜。
老仆入谢司徒公日:“老仆嗜饮适,今七年不饮酒,此后愿日夜倍饮酒以偿之。”
久之,饮酒积病,遂以死,年五十七。
老仆有四子,其次尝犯军法,当死,诸大帅从善等,罗拜司徒公日:“非愿公绌法,
乃军中欲请之以劝忠义也。”当是时,郭老仆之名播雨河云。
铭曰:“汝,士大夫师,而乃居于奴!奴乎奴乎,奴尚则有,士大夫则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人迹之迹:探察 B.司徒公为乌丞相所构构:追捕
C.数嫁不终,饶于财饶:多 D.及司徒公出视师视师:督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主人为志其墓而铭之蟹六跪而二螯
B.久之,所司皆荒失宋何罪之有
C.老仆涕泣拜于堂下得复见将军于此
D.饮酒积病,遂以死敛赀财以送其行
3.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老仆“忠义”的一组是
①(司徒公)举孝廉,登进士第,老仆皆身从之
②此仆,当济公于难者也
③自此不饮酒,不与其家相通,从司徒公于狱者七年
④老仆尝衣敝衣,星出月入,以事司徒公
⑤此后愿日夜倍饮酒以偿之
⑥今老仆且先犬马死,主人又患难,岂尚不尽心力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②④⑤⑥
4.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考仆侍奉作者的祖、父两代人,陪同主人走南闯北,非常忠诚;后来作者的父亲司徒公被陷入狱,郭老仆一直陪同,始终没有离开。
B.郭老仆非常好酒,以致经常误事,作者的父亲司徒公为此多次责骂他,却无济于事;司徒公入狱后,郭老仆却戒酒达七年之久,直至司徒公出狱。
C.郭老仆为了营救司徒公出狱,谎称自弓是官人,娶了富有的燕女姚氏,并用姚氏的钱去结交那些“缇校”,终于从狱中救出了作者的父亲司徒公。
D.郭老仆虽为奴仆,他的“忠义”却超过了一般的人,他的名声远播两河;因为他的原因,他的二儿子犯了军法,许多将领都替他求情。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独处(chǔ)脉脉(mò)倏(shù)的霎(shà)时 |
B.撅(juē) 断倔强(juéjiàng)熨(yù)帖声名狼藉(jí) |
C.隽(jùn)永沧桑(cāngsāng)坍圮(tānpǐ)心神恍惚(huǎnghú) |
D.恪(kè)守亵渎(xièdú)亘古未变(gèn)窸窸窣窣(xīsū)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3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资治通鉴·后梁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知属文属文——写文章
B.思母,欲告归告归——告假回家
C.累迁至中书令累迁——多次升迁
D.延徽寓书于晋王寓书——家信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B.筑城郭,立市里
C.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D.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延徽有助焉
②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①止于乡人王德明家
②会于西河外渑池
C.①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①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1.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宜礼而用之——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
B.各安生业——各自有安全感谋出新职业
C.延徽不自安——延徽(也)不大安心
D.北去之意——逃跑的想法
1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
①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②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③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
④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
⑤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嫉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翻译下面一段文言语句(5分)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柳宗元《三戒》)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隆庆元年,徐阶为齐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
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袍脱粟脱粟:只脱去谷皮的粗米 |
B.曩胡公按部按部:考察部队 |
C.墨者多自免去墨者:脸上刺有字的人 |
D.中人监织造者中人:才和德一般的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昨闻海瑞为母寿 公为我献之 |
B.署南平教谕 呈卷即面署第一 |
C.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作《师说》以贻之 |
D.发橐金数千 |
窥父不在,窃发盆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纳之代词,它,代“金数千”。 |
B.诚赤有之 代词,这件事,代前文的“无能救……畏威保位”。 |
C.闻瑞至,黝之 代词,他,代“海瑞”。 |
D.率夺还之 代词,他们,代前文的“贫民”。 |
以下八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海瑞为官刚正不阿有关的一组是( )
①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③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④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⑤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⑥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
⑦又裁节邮传冗费
⑧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A.①③⑦⑧ | B.②④⑤⑥ | C.①④⑥⑧ | D.②③⑤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海瑞为官生活俭朴,就连替母亲祝寿也极为俭省。 |
B.海瑞认为,徐阶在任职期间虽有失误,但忧勤国事,仍有值得称赞之处。 |
C.海瑞巡抚应天十府时,下属官员十分怕他,有的甚至自动辞职,有势之家有的黝门,有的远避他乡。 |
D.海瑞摧豪强,抚穷弱,因而受到小民的欢迎;裁节冗费,不让供顿,为此遭到士大夫的怨恨。 |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问其家无少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