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不断为人民造福。”
材料二: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它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终将完成民族复兴的伟业,并将为实现和平与繁荣的世界梦提供重要保障。
(1)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中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
(2)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观点的正确性。
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某中学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电视网、黑板报等载体,创设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来点燃学生的激情,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该校还通过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自2012年以来,“机器换人”已成为浙江省推进工业转型、经济提升的战略举措。
材料一:表、2009~2011年浙江用工缺口和人均工资成本
年份 项目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用工缺口(万人) |
307.2 |
478.8 |
701.1 |
人均工资成本(元/年) |
27480 |
30650 |
35731 |
图:2012~2014年浙江经济发展相关情况
注:2011年和2014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幅分别为3.8%、6.7%。
材料二:为了推进“机器换人”战略,2014年浙江S市确定十家企业作为试点,提供700万元的财政补助,尝到了甜头的企业形成了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同时该市启动了宣传推广“机器换人”活动,通过大数据引擎及时汇总并发布全省实施“机器换人”企业的相关数据。2015年春节后,该市绝大多数企业主动咨询“机器换人”的相关政策及服务,实现了“要我换”到“我要换”的转变。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国家财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关知识,阐述实施“机器换人”战略的道理。
材料一: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140多年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
材料二:在中华文化中,“克勤于帮,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强调了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持家立业的传家宝,是兴国立邦之本。“不畏强御”、“勇者不惧”,讲的是要求人们面对艰难和强暴,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
材料三:“夸父逐日 ”、“大禹治水”、“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等典故体现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1)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什么内涵?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3)有人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近年来,全国各地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旨在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引导学生参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生活,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宁波市一中学的校园文化节拉开帷幕 。文化节活动是同学们精神凝聚、智慧整合、能力展示和素质提升的过程。此外,学校每年还举办体育节、艺术节、英语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也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说明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据。
(2)作为中学生,谈谈你的做法。
材料一: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材料一的认识。
材料二: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路线图、时间表。
材料三:司法权力的配置与运行,在过去几十年里基本处于不断改革、徘徊和探索的状态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真正戳中要害的改革措施,仍旧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推演、不断试错。尤其重要的是,对于每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尚须科学、严谨地观察、论证与论争,直面包括质疑、忧虑在内的各方意见,在审慎实践中寻找答案。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仍旧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推演、在审慎实践中寻找答案。”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