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静虚村记
贾平凹
(1)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
(2)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3)村子南九里是城北门楼,西五里是火车西站,东七里是火车东站,北去二十里地,又是一片工厂,素称城外之郭。奇怪台风中心反倒平静一样,现代建筑之间,偏就空出这块乡里农舍来。
(4)常有友人来家吃茶,一来就要住下,一住下就要发一通讨论,或者说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说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
(5)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的绿树、庄稼包围。绿里才见村子,又尽被一道土墙围了,土有立身,并不苫瓦,却完好无缺,生了一层厚厚的绿苔,像是庄稼人剃头以后新生的青发。
(6)拢共两条巷道,其实连在一起,是个“U”形。屋舍相对,门对着门,窗对着窗;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单声儿持续半个时辰;巷头家养一条狗,巷尾家养一条狗,贼便不能进来。几乎都是茅屋,并不是人家寒酸,茅屋是他们的讲究:冬天暖,夏天凉,又不怕被地震震了去。从东往西,从西往东,茅屋撑得最高的,人字形搭得最起的,要算是我的家了。
(7)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味,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比划划了一通,还要领到村口指点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衣着朴素,都是农民打扮,眉眼却极清楚。当然改变了吃浆水酸菜,顿顿油锅煎炒,但没有坐在桌前用餐的习惯,一律集在巷中,就地而蹲。端了碗出来,却蹲不下,站着吃的,只有我一家,其实也只有我一人。
(8)我家里不栽花,村里也很少有花。曾经栽过多次,总是枯死,或是萎琐。一老汉笑着说:村里女儿们多啊,瞧你也带来两个!这话说得有理。是花嫉妒她们的颜色,还是她们羞得它们无容?但女儿们果然多,个个有桃花水色。巷道里,总见她们三五成群,一溜儿排开,横着往前走,一句什么没盐没醋的话,也会惹得她们笑上半天。我家来后,又都到我家来,这个帮妻剪个窗花,那个为小女染染指甲。什么花都不长,偏偏就长这种染指甲的花。
(9)啥树都有,最多的,要数槐树。从巷东到巷西,三搂粗的十七棵,盆口粗的家家都有,皮已发皱,有的如绳索匝缠,有的如渠沟排列,有的扭了几扭,根却委屈得隆出地面。槐花开放,一片嫩白,家家都做槐花蒸饭。没有一棵树是属于我家的,但我要吃槐花,可以到每一棵树上去采。
(10)最妙的是巷中一眼井,水是甜的,生喝比熟喝味长。水抽上来,聚成一个池,一抖一抖地,随巷流向村外,凉气就沁了全村。村人最爱干净,见天有人洗衣。巷道的上空,即茅屋项与顶间,拉起一道一道铁丝,挂满了花衣彩布。最艳的,最小的,要数我家:艳者是妻子衣,小者是女儿裙。吃水也是在那井里的,须天天去担。但宁可天天去担这水,不愿去拧那自来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
(11)门前的那棵槐树,唯独向横里发展,树冠半圆,如裁剪过一般。整日看不见鸟飞,鸟鸣声却不绝,尤其黎明,犹如仙乐,从天上飘了下来似的。槐下有横躺竖蹲的十几个碌碡,早年碾场用的,如今有了脱粒机,便集在这里,让人骑了,坐了。每天这里人群不散,谈北京城里的政策,也谈家里婆娘的针线,谈笑风生,乐而忘归。直到夜里十二点,家家喊人回去。回去者,扳倒头便睡的,是村人,回来捻灯正坐,记下一段文字的,是我呢。
(12)来求我的人越来越多了,先是代写书信,我知道了每一家的状况,鸡多鸭少,连老小的小名也都清楚。后来,更多的是携儿来拜老师,一到高考前夕,人来得最多,提了点心,拿了水酒。我收了学生,退了礼品,孩子多起来,就组成一个组,在院子里辅导作文。村人见得喜欢,越发器重起我。每次辅导,门外必有家长坐听,若有孩子不安生了,进来张口就骂,举手便打。果然两年之间,村里就考中了大学生五名,中专生十名。
(13)天旱了,村人焦虑,我也焦虑,抬头看一朵黑云飘来了,又飘去了,就咒天骂地一通,什么粗话野话也骂了出来。下雨了,村人在雨地里跑,我也在雨地跑,疯了一般,有两次滑倒在地,磕掉了一颗门牙。收了庄稼,满巷竖了玉米架,柴火更是塞满了过道,我骑车回来,常是扭转不及,车子跌倒在柴堆里,吓一大跳,却并不疼。最香的是鲜玉米棒子,煮能吃,烤能吃,剥下颗粒熬稀饭,粒粒如栗,其汤有油汁。在城里只道粗粮难吃,但鲜玉米面做成的漏鱼儿,搅团儿,却入味开胃,再吃不厌。
(14)小女来时刚会翻身,如今行走如飞,咿哑学语,行动可爱,成了村人一大玩物,常在人掌上旋转,吃过百家饭菜。妻也最好人缘,一应大小应酬,人人称赞,以至村里红白喜事,必邀她去,成了人面前走动的人物。而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村人知我脾性,有了新鲜事,跑来对我叙说,说毕了,就退出让我写,写出了,嚷着要我念。我念得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脚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入梦,风止月瞑,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
(15)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
写于1982年(选文有删节)
注:静虚村:即方新村,位于西安郊外,静虚村是作者对村子的命名。
作者为什么“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如何理解(14)段结尾划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说出“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用对比的手法掺杂进一种哲学的味道,使得文字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一种寄托,写出了作者的意图。
B.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村子的规模、事物、巷道形状、屋舍布局及习俗等。
C.文中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这种染指甲的花”借代村中女儿们,巧妙新奇。
D.尽管我没有时间种槐树,但我可以随意吃,写出了村民对我的热情,我与农民的关系也由隔阂变得融洽和谐。

E. “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通过写吃井水写出了作者主观上的豁达和乐观。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父 亲 的 书 箱(节 选)
——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交给我一个小书箱,里面装满了手稿和本子。他和平时一样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告诉我在他过去以后,也就是去世以后,我可以看一看里面的东西。
“回头翻翻,看看有没有什么有用的。挑一挑,兴许有的能出版。”父亲话中带着几分腼腆,仿佛是要摆脱一种特殊的、让他感到痛苦的拖累。东找西找,最后他把书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这是一个让父子都感到尴尬的时刻,这是一个令我永生难忘的时刻。之后,我们都长舒了一口气。和平常一样,我们又开始谈天说地、家长里短,说到土耳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政治问题,说到父亲那些往往虎头蛇尾的工作,语气温和、轻松。
记得父亲走后,我有好几天在箱子周围转来转去,却连一个指头也没有碰它。那是个黑色的小皮箱,一把小锁,柔滑的棱角,这些都是我儿时就已经非常熟悉的。我记得,父亲外出回来,我会打开这个小箱子,翻弄他的东西,而且非常喜欢里面古龙香水和国外那种特有的气味。对我来说,这个箱子是那么熟悉,充满诱惑,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我童年的记忆。可是,我甚至不敢碰它一碰,为什么?当然是因为藏在箱子里面的东西有着一份神秘的重量。
我不敢碰父亲的书箱,更没有勇气打开它,但里面有些本子我是知道的。我看到过父亲在那本子里写写画画。书箱里的东西在我并非新闻。四十年代末,这个伊斯坦布尔的年轻人曾经做过诗人梦,可惜读者寥寥。一个贫穷的国家,写诗作文是难以谋生的。他放弃了。他不能忍受文学写作之苦。他热爱生活,我能理解。
对父亲的书箱敬而远之,首要原因当然还是担心,担心我可能不欣赏他的作品。父亲心有玄机,未雨绸缪,故意摆出一副轻描淡写的架势。这样的态度,让有着二十五年写作经历的我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但我并不因为父亲对文学的轻描淡写而心生丝毫不满。我真正害怕的,我不想知道、更不想发现的是,我的父亲也许是一名出色的作家。这是我真正的担心,这种恐惧让我没有勇气打开父亲的书箱。还有一个原因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如果父亲的书箱里面竟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那我就得承认,父亲的精神世界里还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这是很可怕的。虽然人到中年,我还是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
我认为,一个作家,他的内心世界还隐藏着另外一个“我”,他的工作就是经年累月、充满耐心地去慢慢发现那片塑造了另外一个“我”的天地。一个作家,他也许惯于打字,也许熟悉电脑,也许像我这样三十年如一日地喜欢纸笔手书;他可能写诗歌,写剧本,或者像我一样写小说,以耐心、执著和快乐的心情用自己的思想去探寻一片全新的天地,伏于案头,一页白纸,慢慢地加上新的文字,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感觉到,我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同时也在塑造内心世界的另外一个“我”,如同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建起一座大桥、一方穹顶。
对我来说,写作的秘诀不是虚无缥缈、来去无踪的灵感,而是执著和耐心。土耳其有个成语,叫做“以针掘井”,拿它形容作家的创作活动实在恰如其分。我认为,作家能够把自己的生活如同别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能够感受语言的力量,必须做到长年伏案,献身艺术,乐此不疲。灵感天使对有的人也许从不眷顾,对有的人可能时时垂青,但她欣赏作家的这种信心和乐观;在作家最感孤独,对自己的努力、构思以及作品的价值最感怀疑的时候,也就是在作家觉得只能孤芳自赏而知音难觅的时候,灵感天使就会为他指点迷津,给他带来故事、图画和构思,使他能够把自己的世界与自己构建的世界结为一体。在我为之付出全部生命的写作生涯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一些极为得意的句子、构思、篇章似乎不是出自我的笔下,而是另外一种力量的发现和慷慨赐予。
注: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当代小说家。代表作有《白色城堡》、《新人生》、《我的名字叫红》、《雪》、《伊斯坦布尔》等。200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文意,写出“神秘的重量”与“另外一个‘我’”的含意。
(1)神秘的重量:
(2)另外一个“我”:
父亲把书箱交给“我”后,“我”好几天都不敢打开它的缘由有哪些?
作者在颁奖演说时由“父亲的书箱”谈起,其意图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蚁 国 之 镜
     筱 敏
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是陌生的。我们无所容心,甚至对置身其中的社会亦无所容心,何况蚂蚁。
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
它们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这是由女王根据其部族需要,在产卵时就确定了的。极其固定的无从僭越的阶级地位,相当僵化的沿续终生的分工。那些劳作终生的工蚁,那些战死沙场的兵蚁,那些被赋予了新一轮繁衍重任因而得以特别饲育的女王乳蚁,那些被派往夜空进行婚飞大典的雄蚁,……恰如一部庞大机器上的万千齿轮和螺丝钉,它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秩序井然地奉献于部族的同一意志。个体是可以替换的,正如大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可以随时替换。就连大机器的心脏——女王,也是可以由新女王取代的。但机器的运行体制不能替换,部族的生命因这永不更易的体制而绵延。它们侵略,杀伐旁族蚁类,掠夺邻国,不仅为着扩张势力范围,而且将战败国的幼蚁和蚁卵俘获过来,把它们驯养成奴隶,终生都不试图反抗也不试图逃脱的奴隶,像戴着无形的枷锁。
它们饲养家畜,那些蚜虫、树跳蚤、介壳虫们,失了本性似的匍匐在蚁国里,像奶牛一样为主人生产蜜露。这些蚁国的家畜也如人类的家畜一样因驯服而退化,渐失保护自己的结构,甚至已不能用腿来跳跃了。
它们忠于女王。一个部族,一个女王,一个意志,构成一个极权主义的稳定的国家。以至蚁类学家认为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坚致的整体之中。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一个部族。一个蚂蚁帝国便是一个超级生物体。这是生物进化史中的怪兽,它是以完全的无视个体而发展并强盛的,帝国的生命代表着所有个体生命。
于是,蚁国里奉行的是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它们可以用身体相互勾挂,组成巨大的蚁帘,以此为部族的巢,并听命女王的需要,随时缩紧或扩展以调节巢内的温度;它们可以用身体充当蓄粮的蜜罐,听凭被填塞成骇异的球状,然后驯顺地把自己挂在穴顶,静待部族需要时取食;它们可以在洪水中用身体结成厚厚的蚁筏,让女王和幼蚁安然为乘客,随波漂流,直到触及涯岸,只要女王能登陆重建一个蚁国,何顾水面浮起多少工蚁的尸首;在大火来袭的绝境中,它们可以团成硕大的蚁球,将女王护在中心,英勇壮烈地滚过火海;它们还可以将自身生长为自杀性炸弹,当遭强敌攻击时,猛烈收缩腹部肌肉,身体立刻爆裂,使充满毒液的巨大腺体四散迸溅,与周遭的敌手同归于尽……
这一切,是需要信仰支撑的,蚂蚁以部族的延续帝国的强盛为信仰,在此之外,单个的蚂蚁是没有生存理由的。人也同样需要信仰,家族、民族、国家,以及为这一切而建造的种种宗教和主义。所谓个人的价值这种东西,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蓝图是现成的完备的,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只要人类甘愿模拟蚂蚁。
蚁类学家威尔逊先生说:“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最好地解释了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他遭到了众人的猛烈攻击。人愿意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人愿意在上帝那里照见自己,而不是在蚂蚁那里。只是威尔逊先生们端出来的那面镜子,备受攻击中已立在那里了,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于是不免震悚,惊惕。
文章开头为什么把朝夕可见的蚂蚁于我们的陌生,类比于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的陌生?
“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从文中看,蚂蚁王国是怎样一个令人惊骇的社会?
文中说“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你认为人类类似蚁国的“乌托邦帝国”圆满吗?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暗  记
 聂鑫森
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倒,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石丁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翻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
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令‘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道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途。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
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作者为什么要用“安闲”这个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暗记”为题,含义深刻,请你找出文中与此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句中“暗记”的含义。
联系全文,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胡笛还是石丁?请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科学家及其角色特点(节选)
李醒明
在谈到科学家在科学建制中的角色和功能时,B.巴伯指出: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具有三种不同的功能:发展概念体系,培训其他人发展概念体系,以及将概念体系用于实现各种社会目标。布鲁尔、米瑟拉认为,科学家的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范畴:一是理解和评价科学信息,二是生成新的科学知识,三是传播科学知识 。实际上,科学家的角色和功能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说:
凡是人的活动和建制,人都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人的活动和建制的科学当然也不例外。身在科学建制中的科学家,在一切科学活动——不仅仅是研究活动——中均处于核心地位,扮演着发明者、预测者、阐释者、综合者 、批判者、评价者、传播者、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实践者等等角色,发挥着中心作用。
还有学者从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把科学家放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积累的大背景上进行评价。葛利普申明:“一个盖理略<伽利略>,一个牛顿,一个达尔文,同无数为真理及智识的进步而工作的科学家是不朽的,他们智识的势利,是人类进步的界碑。” 萨顿更是言之凿凿:“没有科学家,人类就会完全停顿而且退化。”
现代科学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建制,以科学为职业的科学家以千百万计。但是,在科学家中间,依据学识、才能和贡献,自然而然地形成分层现象。处在科学金字塔尖上的是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伟大科学天才。尽管这些天才在科学家群体仅占微不足道的数目,然而正是他们,在科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能极大地加速科学进步的步伐。
确实,对科学天才的巨大影响怎么估计也不过分:推进科学理论突破的大都是他们,发动科学革命的更是非他们莫属——他们是科学大厦的真正设计师和建筑师。科尔兄弟在《科学中的社会分层》中深中肯綮:“在科学发展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一小批科学巨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或者像爱因斯坦和普朗克那样,是科学范式的创造者,或者是像玻尔、费密、鲍林那样伟大的天才。他们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非凡的推动作用,是他们塑造了科学,指点科学同行的工作方向。紧接着这些天才之下的是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是诺贝尔奖及其他高级荣誉的获得者,或被选入不同国家的科学院。上述这些人的人数也是不多的,他们具有很高的声誉,构成了科学中的精英阶层。这些人不过是科学百万大军中的千把人,但是他们地位显赫,具有权力与威信,掌握着科学的机构和资源。然而,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家级科学院院士这样位于当代科学分层顶端的人物,从科学发展的长河来看,也不过是科学大厦的奠基者,而不是建筑师。”
因此,对科学天才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这决不是什么“英雄史观”。莱维特的肯定一点也不过分:在科学文化内部,一般来说,大部分成就和进步来自于相对较少的具有超凡能力的个人。科学史常常被视为英雄个人的记录。这种设想有一定的歪曲,但是也存在极大的真理。……如果没有这些不可估量的天才,像现代科学这样的东西能否产生是很成问题的。
当然,科学天才是个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与社会和文化语境的综合的产儿 ,他们脱离不开社会文化,更不可能脱离科学共同体或科学家群体。诚如怀特所说:“一位天才——一位取得社会承认的天才——乃是一个文化要素的某一重大综合通过他而得以实现的人物。换句话说,天才是他所从属的文化作用的产物。” 不过,在肯定天才科学家的伟大贡献的同时,对于一般科学家奠基性的或加砖添瓦的工作,我们也不可低估,因为科学天才毕竟不能玩空手道,无法建造空中楼阁——他的高超的理论是归根结底是基于众多的实验资料和科学事实、基于前人创造的理论成果的。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科学家是科学建制中最活跃的因素。
B.牛顿和玻尔都是科学大厦的真正设计师和建筑师。
C.现代科学的绝大部分成就与进步来自科学中的精英阶层。
D.科学史不应存在英雄个人的记录。

E. 院士评选制度是科学中社会分层的一种表现。
巴伯、布鲁尔、米瑟拉、葛利普和萨顿等人从哪两个角度评述科学家的角色与功能的?
文中至少提及科学中社会分层的哪几个分层?其相应的贡献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6月8日,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了一个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纲要》中早已被广泛认同的自主创新理念,被提到了“全部科技工作首位”的高度。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已使自主创新从一般的提倡、探讨、鼓励而变成了“法定”的要求。
这无疑是值得人们深刻领会和给予高度重视的。但是,令人有所担忧的是,自主创新即便如此严肃地写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恐怕也难以从此一帆风顺,易如反掌。
首先,创新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人类文明积累到今天,不仅在科技领域,可以说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到处都有前人或别人留下的足迹,就像德国作家图霍尔斯基那篇著名的散文《没有新雪》所悲壮地揭示的一样。
而人们更现实的担心还在于,现阶段的中国,是否为科技自主创新准备了充分的人文环境。记得年初本刊发表过一篇题为《张颖清:倒在问鼎诺贝尔奖的途中》的报道,自主创新创立了全息生物学的张颖清,因为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缺失,不仅其学说被个别学术权威一棍子打进了“伪科学”,个人也因此落得那么悲惨的结局。这就更令人坚信这种担心绝非多余。
可喜的是,此次编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从一开始就将制度创新当作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据有关专家介绍,在提出的深化制度改革应主要建立的八个机制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独立、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但愿这种追求“独立”、“合理”的理想,能够成为以后的张颖清们切实的制度呵护和支撑。诚如斯,则不缺人才的中国,何患无“创新”、少“创新”呢?
(选自《瞭望》)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纲要》中自主创新被提到了“全部科技工作首位”的高度。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已使自主创新从一般的提倡、探讨、鼓励而变成了“法定”的要求。
B.人类文明积累到今天,不仅在科技领域,可以说在所有的领域,到处都有前人或别人留下的足迹。
C.人们担忧自主创新难以一帆风顺。
D.自主创新的起码前提和条件就是靠制度保证自主创新不被扼杀,不被封杀,不被当作异端而至少有“立锥之地”。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A.《没有新雪》所揭示的是人类文明积累到今天,不仅在科技领域,可以说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到处都有前人或别人留下的足迹的事实。
B.《张颖清:倒在问鼎诺贝尔奖的途中》的报道,自主创新创立了全息生物学的张颖清,其学说被个别学术权威一棍子打进了“伪科学”,说明现阶段的中国,尚缺乏为科技自主创新准备了充分的人文环境。
C.《纲要》中提出的深化制度改革应主要建立的八个机制里,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独立、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应该说为科技自主创新作了法律上的保证。
D.《纲要》中这种追求“独立”、“合理”的理想,如果真的能够成为科技工作者切实的制度呵护和支撑。那么中国事实上会出现“创新”的人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