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1991年台湾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读下表回答小题。
中国台湾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动表(1951-1990年) 单位:%
| |
1951 |
1961 |
1971 |
1981 |
1991 |
| 稻米 |
52.25 |
48.51 |
46.51 |
47.72 |
39.33 |
| 甘薯 |
15.4 |
14.62 |
13.92 |
3.9 |
-- |
| 甘蔗 |
3.95 |
5.8 |
5.59 |
7.44 |
5.71 |
| 水果 |
2.11 |
1.95 |
7.26 |
9.93 |
19.29 |
| 蔬菜 |
5.23 |
5.61 |
9.06 |
15.84 |
16.3 |
影响表中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条件改善 | B.市场需求变化 |
| C.劳动力素质提高 | D.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
对台湾1951年至1991年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变化的分析,可借助于
| A.电子地图 | B.地理信息系统 |
| C.全球定位系统 | D.遥感 |
读某地区等压线图(单位:hPa),回答题
此时①海域的表层海水的盐度,理由是?
| A.偏高大量淡水注入稀释了海水 |
| B.偏低大量淡水注入稀释了海水 |
| C.偏高气温高,蒸发量大 |
| D.偏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
此时,一艘自波斯湾回日本的油轮,在途径图中③处时
| A.顺风顺流 | B.顺风逆流 | C.逆风顺流 | D.逆风逆流 |
下图为300N附近四条河流的河口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四条河流年径流量变化最大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下列对四条河流河口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是世界著名的黄麻产区 | B.乙处是世界著名的石油产区 |
| C.丙处是所在国最大的林业区 | D.丁处是所在国最大的工业区 |
关于甲、丙、丁三处共同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盛产石油 | B.流域内人口都稠密 |
| C.下游两岸都盛产棉花 | D.都有水稻种植 |
甲处沿300N线建立绿色植物带,它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止泥石流发生 | B.保护湿地 |
| C.保护河流水源地 | D.减缓土地荒漠化 |
甲处种植的经济作物的生长条件是()
①光照强②热量丰富③土壤疏松肥沃④降水丰富
A ①④ B③④ C①③ D ②④
下图是东亚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三地纬度大致相同。回答题。
下列气候特征中,三地差异最明显的是()
| A.气温年较差 | B.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
| C.夏季风的风向 | D.高温期与多雨期的时间 |
日本1月0℃等温线与北纬38°纬线基本吻合,而中国东部地区1月0℃等温线与北纬33°纬线基本吻合。说明()
| A.日本地形以山地为主,中国东部以平原为主 |
| B.日本1月南北温差小,中国东部1月南北温差大 |
| C.日本受冬季风影响小,中国东部受冬季风影响大 |
| D.日本1月晴朗天气多,中国1月日照时间短 |
读下图,回答题。
下列关于甲、乙两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都属于现代型 |
| B.两国都有大牧场放牧业 |
| C.两国都是世界著名的粮食出口国 |
| D.两国工业都集中分布在东北部 |
造成两国阴影区气候分布面积差异的原因是( )。
①夏季风受地形的影响:甲国比乙国显著 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乙国比甲国小
③阴影区沿岸受洋流的影响:乙国比甲国大 ④国土面积:甲国比乙国大
| A.①② | B.②③ |
| C.③④ | D.①③ |
读下图,回答题。
图中③城市为( )
| A.上海 | B.东京 | C.旧金山 | D.名古屋 |
图中地形特点( )
| A.海岸线平直 | B.以平原为主 | C.地壳稳定 | D.以山地、丘陵为主 |
1月份时图中( )
| A.①比③降水多 | B.②比①降水多 |
| C.③比①降水多 | D.①地多见热带气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