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6分)
中国人的“忍”
⑴“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个耳聪目明的中国人或许都听过这句话。
⑵孔夫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圣人们强调,为人做事,万般皆需忍受、忍耐。
⑶中国人因忍字而得以百炼成钢的数不胜数,因逞强好胜而走麦城的也不少。唐代高宗时,张公艺不仅位九世同堂,人生如此圆满,引得皇帝也羡慕,遂问其秘诀,张公艺在纸上写下“一百个忍字”。高宗喟叹,原来如此。大家耳熟能详的韩信,他早年能忍胯下之辱,终成大业,真个是“无度不丈夫”;后来却张扬高调,浑然忘记了“忍”字,颇有些“庸人得志”,最后横死吕后之手也就不冤。
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遥想中的绚烂未来,人们忍受着当下的种种不堪,人们夸赞着“忍”,绝口不想提心中暗暗怀想的他日之收获;若百忍后仍不能得道,自然也会有诸多温润的慰藉理由。
⑸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论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格的另一最大特点,是喜欢妥协,易屈服于公众舆论。”封建社会官场中的“见风使舵”,生活细节的“防患于未然”,平头百姓们普遍存在的谨小慎微、办事圆滑等特点,皆可在各怀心事的“忍”字上找到源头。罗素由是感叹,“没有什么能比中国人的忍耐性更令欧洲人吃惊的了”。
⑹一个忍字,两副面孔。一面是温和下的良善,一面是摇摆中的功利;有些人得道,有些人中毒。鲁迅笔下的冷漠看客,便是一“忍”成痴,浑浑噩噩,麻木不仁,无异于行尸走肉。忽然明白了鲁迅的可贵,只因他在崇尚忍耐的国度,居然可以从来不忍。
⑺“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临大事有静气”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暂时的隐忍蛰伏自是上策,然刀为利器,久忍终恐伤人。
⑻忍该忍之事,说当说之话,为比为之事。(选自《青年文摘》2012年第12期)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选文第三段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有何作用?
【答】 第二段结尾处的“忍受”、“忍耐”两个词语是否重复累赘?为什么?
【答】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⑴“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⑵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⑶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⑷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⑸“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⑹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⑺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⑻“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⑼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
⑽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⑾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
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⑿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⒀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选自《读者》,有改动)请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
刚进包厢时, 忐忑→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A→想给孩子零食,B
→快到终点站时C→与小姑娘分手时,D。结合文意,解释第⑾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
⑵、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⑽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请说说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请发挥想象,在第⑾段横线处补一段话,将包厢里大人小孩活动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来。(50字左右)
说明文阅读(共13分)
Wi-Fi引领网络无线时代
①在英国北安普敦郡有一个偏僻的小乡村,仅2000多人,这里没有高速互联网连接服务。因为英国电信认为油水不大,不愿在该地铺设电缆。村里几位懂行的工程师自力更生,决定采用802.11b标准让整个村庄上网。这种标准就是无线电高保真技术(Wi-Fi)。
②Wi-Fi是英文Wireless Fidelity的缩写。1997年,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公布了一种新的无线网络通信协议——802.11协议。802.11网使用2.5GHz的频率,后来人们将使用802.11协议的网络称为Wi-Fi网。Wi-Fi是一种把以太网和无线通信结合起来的技术,能够让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不用线路连接就可以在局域网中发送和接收高速数据。这种网络的唯一缺点是通信距离很短,只有几百米。但是如果使用定向天线来加强无线信号的话,通信距离就可以达到1公里以上。定向天线的构造十分简单,只要在一个金属圆筒中放入合适的能加强信号的介质就可以了。通过因特网,只要花7美元就可以得到一个用炸土豆片的金属筒做成的Wi-Fi天线。
③一台装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在任何一个Wi-Fi基站周围半径300米的范围内实现无线上网。无线网卡其实是一种带有天线的调制解调器,目前它所提供的上网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1Mb。
④连接的Wi-Fi网络可以覆盖公寓楼、校园和整个社区。无须为每栋楼挖开街道以铺设光缆,也不用搭建一座座发射塔Wi-Fi技术可以既便宜又轻松地扩展网络连接光缆,其覆盖范围可以让所有信息流汇集到高速光纤主干网络的各个节点上。
⑤目前,Wi-Fi技术的通信距离已经从几百米扩大至6公里,无线网络走进家庭带动Wi-Fi市场进一步升温。
⑥美国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说,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机场、咖啡馆等公共场所以及私人住宅和企业等地方的应用正在迅速增长。宽带网的应用与Wi-Fi的应用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两种技术将相互推动对方的普及。
⑦随着开放式的Wi-Fi接入网络的普及,固定电话运营商们垄断电信接入“最后一公里”的时代即将结束。(选自《阅读》)
相关链接: Wi-Fi与3G的融合
3G网络可以利用Wi-Fi高速数据传输的特点来弥补自己数据传输速率受限的不足,而Wi-Fi不仅可利用3G网络完善的鉴权与计费机制,而且可结合3G网络广覆盖好的特点进行多接入切换。目前,ETsI和3GPP都对3G和Wi-Fi的融合进行了一些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终端的融合;二是网络的融合。 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无线高保真技术(Wi-Fi)?
无线高保真技术(Wi-Fi)有什么优缺点?
目前Wi-Fi技术及市场发展情况怎样?
Wi-Fi的运用会不会影响宽带网的运用?为什么?
Wi-Fi与3G的融合有什么好处?请根据链接材料回答。
记叙文阅读(共12分)
一个名出海外的中国士兵
孙迎庆
①1939年3月中旬,侵华日军调集了总计十二万人的兵力,在时任第十一军司令官的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发动了南昌战役。3月20日,日军的一O一、一O六两个师团强渡修水河,中国守军阵地不支瓦解,全线溃败……
②望着眼前兵败如山倒、四处逃散的中国军队,率部追杀的日军第一O一师团步兵第一O三联队队长饭野贤十大佐大喜过望,不禁枪瘾大发。饭野向来有单枪射杀远距离活动目标的嗜好,常会即兴索枪为部下展示他“百步穿杨”的射击技能。在前一天的战斗中,他就射杀了八名中国士兵。
③ “看好了——”饭野锁定了目标,低声说。稻田大尉和几个护卫都盯住了他枪口所指的正前方。
④砰的一声枪响了。只见饭野陡然一颤,身体像从根部折断的墓碑一样沉重地向前扑倒在地。
⑤惊诧的日军官兵们立即围了上去,他们看见饭野的背心处有一个弹洞,创口很大,涌出一滩血,饭野已气绝毙命。日军官兵们非常困惑:明明是饭野手中的枪响了,子弹应该向前飞去,怎么他自己却中弹身亡了呢……迷惑之际,稻田大尉一把抓起饭野弃置于地的步枪,猛然拉开枪栓,只见枪膛内跳出的并非弹壳,而是一颗完整的子弹。稻田恍然:饭野并没有扣动扳机,枪响非他所为。夺他命的子弹是从别处飞来的,就在附近。
⑥ “是中国人打的,肯定是!”稻田说。他们举目四望,周围皆无活着的中国士兵,只有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中国兵尸体。稻田命令护卫们:“都去,摸一摸哪个中国兵的枪管发热!”
⑦护卫们逐个检查着,发现在饭野身后十余米处有一个倒毙的中国士兵,他手边的一支中正式步枪的枪管尚有余温。消息立即报告给稻田。稻田过去俯身摸了摸枪管,再一握这个中国兵的手腕,发觉都存余温,即肯定地说:“就是他,是他打死了联队长。”
⑧这个中国士兵身中两弹,口鼻均有鲜血淌出,已气绝。显然,当饭野一行出现在他面前时,已重伤倒地的他尚存余息,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他一枪击毙了饭野这个日军的大官……
⑨恼羞成怒的稻田一把扯下了这个可恨的绝杀者胸前标示身份的胸章,见上面印着“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十二军第一四一师第七二一团”,姓名一栏里填着“强三娃”三个字,职务是“下士班长”。
⑩强三娃,这是一个真实的姓名。因事发时无国人在场,且事后无国人知晓,战乱数载,他的姓名和事迹被长久地埋没了。
⑾直到1981年,日本军事史学者外山操光先生的《陆海军将官人事总览·陆军篇》一书在日本出版,该书以原始的军档资料为依据,系统地介绍了当年日军中具有将军军衔(包括追授)的陆军军官的履历及阵亡者的具体死因,其中就有饭野贤十的一页。由此,一名日本陆军少将的死因将一名中国陆军下士的壮举引了出来,强三娃这个名字终得以在异国他乡浮出水面,漂洋过海,千里迢迢地魂归故里。
(《读者》杂志2011年第16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强三娃”的英雄事迹。
选文第④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为什么说“强三娃”的姓名和事迹被长久地埋没了?
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恼羞成怒的稻田一把扯下了这个可恨的绝杀者胸前标示身份的胸章……日军确认射杀饭野的是中国士兵“强三娃”的依据是什么?
到今年中日甲午战争过去了一百二十年,如今,中日两国因为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分歧很大,中日邦交出现空前危机。作为一名中国学生,你有何想法?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有书赶紧读
黄以华
①曾有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了这个消息,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
②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限制,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读书也永远成了一个计划。由此想到出版“不能等”的书,仿佛也是给读者立了一个还书的期限,有点儿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相通了。
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以此来劝诫人们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
④但是,在我看来,“不能等”的书也许还有更多含义。在现代生活中,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读书失去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或许只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一旦功成名就,敲门砖就该扔掉了。还有的人浮光掠影,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浅阅读,搜集奇闻逸事,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实实在在读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不能等”的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善意的规劝:读书拖不得,好东西是不等人的,要是不及时抓住,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⑤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理博弈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样,损失就太大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天使的礼物
刘继荣
⑴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⑵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⑶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⑷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⑸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⑹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⑺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⑻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⑼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⑽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⑾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⑿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叠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⒀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⒁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⒂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⒃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 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⒄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⒅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⒆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
“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⒇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选自《最感人的情感小小说——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有删改)请结合文章说说“天使的礼物”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文章第⑻段中画线句“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
什么“我”的心里百昧杂陈?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痴痴”一词的意思?文章主要通过哪一件事来表现儿子的“痴”?
“找到了吗?”“找到了!”文中多处出现这个问答,分别表现了问答双方怎样的心理?
一个小小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母亲的一生,令人动容。读了全文,你有什
么感想?请结合实际谈一谈。请你写一句你喜爱的有关母爱的名言或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