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合 欢 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裸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答:                                                                     
                                                                         
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答: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答:                                                                     
                                                                         
                                                                         
                                                                         
                                                                         
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的“合欢树”的完整含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天然气之战”已在全球展开
天然气已成为一种更加环保、便宜以及相对来说较容易获得的石油替代品。美国、欧盟各国、中国和印度等世界能源消耗大国正在为争夺天然气资源展开较量。
问题是,美国和印度,以及日本和欧盟各国离主要产气国都有些远,天然气蕴藏量比较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有伊朗、卡塔尔、也门、俄罗斯、中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委内瑞拉。这些产气国的政局大都不太稳定,而所产天然气又不得不经过某些动荡和危险的地区。
中国和印度一直在迅速与这些国家建立密切联系,以满足将来的需求,美国试图在亚洲与自己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印度与伊朗签订了一项价值220亿美元的协议。印度还与卡塔尔签订了一项购买液化天然气的协议。
不过,竞争将变得更激烈。随着各经济大国石油的消费继续多于它们所生产或者进口的石油,一场全球能源危机行将发生。据估计,到2025年,现在全球每天840亿桶的石油需求量将增长至1 210亿到1 300亿桶。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中国和印度也不得不进口大量原油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汽车需求。印度原油70%依靠进口。在这一背景之下,就不难理解美国为什么要极力反对修建拟议中的全长2 575公里的从伊朗经由巴基斯坦到印度的输气管道,尽管这三个国家宣称已就此事达成共识。
尽管新德里和伊斯兰堡在其他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双方一直在设法促成这一项目。伊斯兰堡每年光过境费就可以收取7亿美元。
试图重振大图雄风的俄罗斯对修建这条天然气管道表现出兴趣。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维克托·赫里斯坚科说,他希望伊朗和巴基斯坦能支持与俄罗斯分担项目风险的设想。
鉴于印度与伊朗的微妙关系,新德里一直尝试把沙特阿拉伯作为备选方案来接触。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中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其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二。新德里还试图修建从缅甸经孟加拉国至印度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修建这条管道的原则性协议已经达成。
近来,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还积极发展核能,以减少对天然气和石油的过度依赖。印度去年7月与美国签署了内容广泛的核协议,而巴基斯坦方面的报道暗示,该国正在商讨未来10年从中国购买至少6座核反应堆。此外,芬兰计划修建世界上最大的核反应堆,以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去年,美国总统布什说,美国将鼓励中印提高石油利用率。他说:“帮助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变成更有效的石油使用者,符合我们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这有助于缓解全球石油供应压力,缓解美国国内的价格压力。”
(选自《参考消息》2006年1月9日,有删节)
10.下列不属于“世界能源消耗大国为争夺天然气资源展开的较量”的一项是()
A.中国和印度一直在迅速与主要产气国建立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将来的需求。
B.美国极力地反对修建拟议中的从伊朗经由巴基斯坦到印度的远程输气管道。
C.巴基斯坦虽然和印度有其他分歧,但也在设法促成伊印输气管道修建项目。
D.印度不仅与两个产气国签订了协议,还拟修建从缅甸至印度的天然气管道。
11.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世界能源消耗大国离主要产气国都有些远,而产气国所产的天然气又不得不经过某些动荡和危险地区。
B.中国和印度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汽车的需求,不得不进口大量原油,其中印度在这方面的进口量为70%。
C.俄罗斯为重振大国雄风,希望伊朗和巴基斯坦能支持与其分担修建伊印远程输气管道项目风险的设想。
D.因为沙特阿拉伯是石油输出国中的第一大原油生产国,所以印度一直尝试把沙特作为备选方案来接触。
1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各个经济大国石油的消费多于它们所生产或者进口的石油,爆发全球性能源危机是必然趋势。
B.鉴于全球每天石油需求量已增至1 210亿到1 300亿桶,天然气已成为相对较易获得的石油替代品。
C.积极发展核能,可以减少对天然气和石油的过度依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全球能源危机问题。
D.随着天然气资源竞争的加剧,各国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一定会全盘接受布什那样的外交语调。

阅读下文,完成7、8题。
二百年前的4月2日,丹麦城市欧登塞的一个穷鞋匠家里降生了一个男孩。这是一个贫苦的家庭;全家挤在一间房子里,经常挨饿,但拥有几本书——《圣书》《一千零一夜》和霍尔贝尔的喜剧。这个男孩在专门为穷孩子设立的学校学习贸易,但梦想着从事戏剧行业。他给木偶缝制纸衣;每当城里来了剧团,他总在剧场门口流连;他会唱歌,有钱人请这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晚宴上演唱,他们拿他取乐,称他为“欧登塞的夜莺”。
男孩知道他们心怀恶意,但他渴望成功。父亲去世后,他一筹莫展,于是独自到哥本哈根闯荡。剧场老板断言他没有前途。他向别人哀求,却处处碰壁。最后,同样出生贫苦的作曲家魏泽帮助了这个饥寒交迫的孩子,出钱让他租了间房子。他当时年仅十四岁,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埋头写作,想方设法争取上台表演的机会。后来,另一位保护人送他去读书。他在学校里经常受人欺负,而且被禁止创作童话,但他学会了运用语言,能熟练地驾驭丹麦资产阶级特有的那种轻快讽刺的语言。
不过,上学前的那段经历对他影响至深。那是一种毫无乐趣可言的贫困生活,他只能从精彩的文学作品中得到慰藉,他渴望美,并伴随着孤单无助的痛苦。他终生都在运用这些动人心弦的主题。
这个男孩就是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7.阅读上文,指出画线句子的含意。
8.下面一段文字中说“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原因是什么?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子阴深处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作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阅读下文,完成第4题。
新世纪,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在“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一片声浪中,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一定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物质生产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进程中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当前经济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制造业。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及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总称。我们要依靠制造业为人民提供各种生活用品,提供工农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服务业的各种手段、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国防所需的各种武器、科技发展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以及保证人民健康所需的各种医疗仪器和药品,提供精神文明建设所需的物质条件等等。
4.下列关于“制造业”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
B.生产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和用于国防事业的各种武器。
C.提供用于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以及治病救人的药品和医疗仪器。
D.创作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引导人们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文学家发现宇宙“第一缕曙光”
科学家们认为,发生在137亿年前的大爆炸创造了宇宙,大约1亿年后,氢原子开始结合燃烧,产生了明亮燃烧的恒星,但这些恒星究竟是什么样子,科学家一直没有搞清楚。美国的天文学家声称,他们可能已经发现了宇宙的“第一缕曙光”。
据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研究人员说,他们相信已经捕捉到早已消失了的恒星的辐射痕迹,这些恒星是在宇宙的婴儿时期诞生的。如果上述发现能够被最终证实,该研究将首次向人们展示出距今130亿年前宇宙刚诞生时的雏形模样,同时将有望帮助他们揭示宇宙中各个星系在“大爆炸”发生数亿年后开始形成时,整个宇宙的实际发展情景。它是证明这些早期恒星存在的第一个切实的证据,这些恒星产生并形成了包括太阳在内的未来的恒星的原始物质。研究小组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卡什林斯基说:“它们出现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明,它们是否还存在着,我们都不能肯定。我们能做的就是获得这些恒星的最初的信息。”
利用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上携带的红外线阵列照相机,研究小组对天龙座星云进行了10小时的拍摄,捕捉到了正在扩散的红外光。这是一种人们用肉眼就能看见的红外线,以小长条的形式出现在天空中。经过后期图像分离处理后,在删除所有已知的银河系的射线后,成功获得了该区域弥漫着红外辐射的高清晰实景图像。研究小组表示,这些光线可能来自天龙星座的第三星族,这是一个假定的恒星家族,天文学家认为,该星族形成的时间比其他星族都要早。此次观测拍摄到的这些宇宙红外射线,极有可能就是大爆炸后出现的第一批恒星发出的,或者是由跌入第一批黑洞中的高温气体发出的。宇宙出现的第一批恒星可能比地球和太阳的质量大一百倍以上,而且温度极高,也非常亮,只是都很短命,每一颗恒星只能燃烧几百万年。随着宇宙的不断膨胀,天龙星座第三星族的恒星发出的紫外线光,将伸展成低能量的光。这些光现在是可以用红外线观测仪观测到的。此次的重大发现,与美国的宇宙背景探测卫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所观测的结果是一致的,当时的探测结果显示,宇宙可能有一个红外背景,它与天文学家已知的恒星并无联系。斯皮策的观测也支持了宇航局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在2003年进行的观测结果。根据当时结果估计,在“大爆炸”发生2亿到4亿年后,最先形成的恒星首次发光。
卡什林斯基博士认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宇宙诞生初期的天体发出的光的集合,尽管那些发光的恒星今天早已经在宇宙中衰亡消失了,但是它们发出的光和能量仍在宇宙中穿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天文学教授理查德·埃利斯谨慎地同意卡什林斯基的观点:“即使是在消除这些背景信号方面发生一个小小的失误也会导致出现具有欺骗性的结果。但我没有发现这些分析中有什么错误,当然,下一步是其他的天文学家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节选自2005年11月9日《北京科技报》)
1.根据文意,对“第一缕曙光”所指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缕曙光”应是证明早期恒星存在的第一个切实的证据。
B.“第一缕曙光”即宇宙诞生之初形成的那些最早的恒星发出的光。
C.“第一缕曙光”是天文学家发现的宇宙中早已消失了的最早的恒星。
D.“第一缕曙光”是宇宙中各个星系在“大爆炸”发生数亿年后开始形成的。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早期恒星产生并形成了包括太阳在内的未来的恒星的原始物质。
B.斯皮策的观测与2003年进行的观测结果一致:宇宙可能有一个红外背景。
C.研究小组内部有分歧,但埃利斯教授有保留地同意卡什林斯基的观点。
D.恒星温度极高,也非常亮,但是都很短命,只能燃烧几百万年。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爆炸”发生后的最初的宇宙也许是黑暗的。
B.宇宙中仍然存在着“大爆炸”后形成的各个时期恒星的辐射痕迹。
C.第一星族和第二星族形成的时间都比第三星族要早。
D.卡什林斯基研究小组的这项研究结论应当是经得起考验的。

阅读下文,完成第9题。
计算机能思维吗?(节选)
人们历来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主宰地球、驾驭生物,就是因为人有智慧、能思维。弈棋往往被视为人类最有代表性的纯智慧活动,世界棋王常常被视为人类智慧的象征。今天,棋王易位于计算机,人们不禁要提出疑问:机器能思维吗?思维是人类的专利吗?人类的智慧已经进化发展了成千上万年,而智能机器充其量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如果再发展几百年,我们也许很难想象那时的人工智能的水平和情景。看来,如果有朝一日机器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那种重要品质上超过我们,我们就要向自己的创造物双手捧出那唯一的特权!有人甚至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总有一天电脑要超越人脑,使人类成为机器的奴隶。到那时人们讨论的已经不是人类思维的尊严问题,而是人类命运的问题了。
9.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机器在优越品质上超过人类时,人类就将无法控制机器的思维能力。
B.当机器也具有思维能力以后,人类就将承认思维不再是人类的专利。
C.如果某一天机器在各方面超过人类,机器就将使人类丧失思维能力。
D.如果某一天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将享有人类的所有权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