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工育蚕技术。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A.甲骨文中出现象形字“丝”和“蚕” |
B.《诗经》里对人工育蚕进行了描写 |
C.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含有家蚕丝的绢片 |
D.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半个茧壳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相关背景有 ①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 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 |
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
C.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 |
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
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无为的政治主张 | B.小国寡民的理想 | C.唯物主义思想 | D.朴素辩证法思想 |
被誉为“还大山一片新绿”的原伐木工人赵希海在吉林红山林场周边的荒山义务植树17万多株,成活近11万株,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被推荐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赵希海的行为保护了环境,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江堰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型生态型水利工程。 |
B.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C.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有利于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D.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 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 |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该材料的核心思想是()
A.人民主权 | B.社会契约 | C.分权制衡 | D.天赋人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