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等是苏联第二代领导核心,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季诺维耶夫则将新经济政策解释为“有条件的新经济政策”,即: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64年10月13日,赫鲁晓夫被自己的同事赶下台。他没有抗争,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之间的关系,领导作风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难道有谁能设想,我们能向斯大林说:我们不想要他,并建议他辞职吗?那我们会死无葬身之地。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恐惧消失了,谈话可以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这是我的功绩。”
——王斯德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历史上也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苏联经济向效益型和质量型的纵深发展对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更高要求时,它就以其僵化、专制的一面,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
——向文化《世纪末的思考》
(1)概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赫鲁晓夫所说的 “恐惧消失了”的含义。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何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经济政策 戈尔巴乔夫改革 斯大林格勒战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孙英德
A
南海
陈启源
B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所示内容,分别填上 相应的企业A和B的名称。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有过发展的高潮,这一高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之后为何很快又衰落了?
(2)在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哪里?(2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历代都重视加强水利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
——《资本论》第1卷
(1)战国、东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 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

地区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陇右道
山南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共计
前期
11
20
16
54
1
5
4
22
27
3
163












后期
13
7
2
3
1
6
13
49
4
3
101


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统计资料来源于《新唐书》、《元和志》、《通典·州郡典》、《括地志》中有年代记载的水利建设项目。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

“案例研究”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1902年3月,保兴面粉厂建成投产,标志着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开创近代工业的开始。
——杨旭:《荣氏兄弟》
材料二:1912年,荣氏兄弟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六家,1916年,又投资创办了申新纱厂,不久扩展为两个纱厂。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纱厂4个,荣氏家族成为当时中国有名的民族资本家。
——《荣氏家族百年创业传奇》
材料三: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下图)来表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2年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12年到1922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F2可能是哪些因素?

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史料记载1845年后“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逆自天演之说性,竞争之义视为至理。说鸣, 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人与人人与人讥诈相陷,以欺凌为得计。百事万业,皆祖竞争,以才智由竞争而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以为优胜劣败乃天则之自然。
•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三: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发其拗。而我孔孟之说本末渐灭,我可因此而流入欧洲,普遍世界,此奈天下不丧新文之一征也。
•刘绍宽《厚庄日记》1925年
材料四 :虽然儒家所教导的世界和谐与和平将是渐远的美梦,……但是我们不应该丧失更高更好目标的信念,因为没有信念,我们的努力便无目标,这个世界的历史也无意义。
•傅郎克(ouo Franke)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大同世界"的特点。
(2)康有为,刘绍宽等为什么反对"天演"竞争?
(3)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