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略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枚铜钱的启示
一位将军夫人赠我一枚铜钱,她捏着小小铜钱说:“这就是中国辩证哲学的体现,做事要方,做人要圆。”
方和圆本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在做事方,做人圆上得到了辩证统一。把这种矛盾统一铸造在世俗流通的钱币上,这充分印证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先说方,做事要方,便是说做事要遵循规矩,遵循规律,遵循法规,决不可乱来,不可越雷池一步,这个道理在中国好像已流传了上千年。
中国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可不为才可有所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每一行都有自己不可逾越的禁区。比如说做官就绝对要奉守清廉的原则,企图以权谋私或权钱演变,那这个官就绝对当不好,当不长了
为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诚行天下,决不会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
做学问信奉的是一个“实”字。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长进,方能积少成多,积薄成厚。那些虚假浮华沽名钓誉之辈终将会成为人类的笑柄。
做人要圆。首先我认为这个圆决不是圆滑世故,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的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圆的压力最小,圆的张力最大,圆的可塑性最强。这圆好做又不好做。
如果截然相反,做事是圆,只要有利,不择手段,什么都敢干;做人是方,刁钻古怪,锋芒毕露,心狠手辣的话,那这个人一定会失败透顶,不能见容于天下。
我要一生珍藏着这枚小铜钱,一生温习这枚铜钱给我的启示。(选文有改动)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选文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邓稼先》中选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6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文中加线字“撑”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下面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①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在邓稼先的墓碑上刻一句最能概括他一生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层阅读赏析
城市农夫
①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舅舅在那里替人夯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过l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l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
②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地帮着父亲。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
③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
④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⑤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渺远。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乡村的普通的农民工。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
⑥近日,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⑦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辛苦了!”
小说的题目是“城市农夫”,主人公是“我的舅舅”,如果把标题改为“我的舅舅”,好不好?请说说理由。(2分)

②段写道:“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孩子们为什么会在读《背影》时想到自己的父亲?(2分)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1)④段: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舅舅“丰收的希望”有哪些?(2分)

(2)⑤段: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 这句话里“光洁无瑕的美玉”用来比喻什么?(1分)

④⑤段的画线句都提到舅舅的收入,它们所表达的意思矛盾吗?为什么?(2分)
(1)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
(2)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城市和农村不可分割的关系,肯定城市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B.①段中“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一句,表现了舅舅饮食恶劣,生活艰难。
C.④段写“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这是因为舅舅一心投入城市建设,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
D.⑥段中“我”感觉“钞票特别重”,“一捏就能渗出汗来”,形象地表明“我”深刻理解舅舅打工的艰辛和家庭责任之重。

阅读④段中下面这句话,结合链接材料揣摩舅舅当时的心理,完成后面的填空。(1分)
当他看到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链接材料】
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因为,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
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 舅舅流下了的泪水,因为他
亲情无价。请写出你爸爸或妈妈的生肖(属相)和生日。
我的:属相是;生日是

说明文阅读
逐梦
金红柳
①每个人都会做梦,梦就像是一个人的灵魂,伴随人的一生。梦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梦既虚无飘渺,又真实可见。
②关于梦,从古到今始终有一层神秘的色彩。大脑到底是如何形成那些无拘无束的梦呢?迄今为止,众说纷纭。目前公认的观点是:从生理上看,人的睡眠总是处于有规律的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的交替之中,梦是快波睡眠的一种表现,人在此阶段,供给大脑皮质的血流量增加,耗氧量也增多,这时不仅呼吸加快,心跳和血压也出现波动。这说明此时人虽处于睡眠状态,但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仍处于紧张的活动状态,梦就发生在这“动乱”之际。从心理上分析,就如古人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确,梦的内容与白天发生的事情有关系,但梦决不都是日常生活的翻版,而是生活内容经过“改装”后的产物。比如,梦见从山上掉下来,可能预示着害怕失败或者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但要记住,梦是经过“伪装”的,现实只是梦形成的基础。
③梦,正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现实性”和“理想性”,广大文人志士乐于用梦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或情感追求。李白借用“忽复乘舟梦日边”,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南朝乐府《西洲曲》吟出“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感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游子的思乡之苦黯然销魂,也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甚至毛泽东都感叹“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④梦,它不仅让我们充满希望,更激发我们的斗志与追求。如今一个响亮的词汇——“中国梦”,正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激励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千百年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着我们不停地在寻梦、追梦。他们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 A,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B,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C,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大平”。
⑤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不懈追求和美好的向往!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世界必将见证,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梦将在我们手中梦想成真!
仔细阅读文段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梦形成的原因。(2分)


“悲壮与豪迈”“浩然之气”“使命与责任”“一腔情怀”四个短语,是从文段④中抽出来的。请根据文意,将他们还原到文中的A、B、C、D处。(2分)
ABCD
文中说“广大文人志士更乐于用梦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或情感追求”。请仿照文段③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横线上再补写一例(补写的句子中不得再引用文中已出现的诗词句)。(2分)

经典短文阅读
风落之果
在某便利店门口,看到一女士掉了1元硬币,刚好滚到不远处的一个乞丐面前,他当时盘腿而坐,因下肢残疾,所以他捡起那枚硬币,极吃力地高高举起来,要还给那女士。那女士微笑着,摆摆手,顺水推舟,就把1元钱给了乞丐。我看到这一切,会心一笑,这是都市里的一幅即兴画卷,很美,还有淡淡的喜乐色彩,泛着些许温暖。
小时候,在乡下,很穷。但是妈妈常会给我们六个兄弟姐妹一些惊喜,因为她可以变魔术似的,在桌上摆出一些时令水果,这是匪夷所思的,因为我们买米的钱都没有,怎么可以奢侈地吃到水果?但是妈妈做到了。春天有枇杷、夏天有桃子龙眼杨梅荔枝芒果、秋天有石榴橄榄、冬天有柿子橘子板栗……那是些丰美富足的早晨,妈妈总是第一个起床,然后第一个跑到不远的“万果园”里去捡“风落之果”,在水果成熟季节,晚上总有风吹落一些被小鸟啄过或者承受不了自身重量的果实,果园主人对于起大早来捡落果的穷人,一直心存宽厚与仁慈,没有刁难,而是默许。有一次刮台风,龙眼树下都是果实,我们几个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叫“老天有眼”,我们可以大饱口福了。结果,我们被妈妈臭骂一顿:“我们怎么可以幸灾乐祸?人家的损失有多大,我们怎么可以高兴呢?”妈妈的想法是朴素的,人家落难时,我们不能趁火打劫;只有别人丰收时,我们才可以分享他人的“风落之果”。  
多年过去了,我常常梦到那些诱人可爱的“风落之果”。
今天,我又看到了它,那是一枚滚落在乞丐面前的硬币。
第1段中,作者说:“我看到这一切,会心一笑,这是都市里的一幅即兴画卷,很美,还有淡淡的喜乐色彩,泛着些许温暖。”请你分析一下,“美”体现在哪里?

简析“风落之果”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

阅读文段《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的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了。乡里也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正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的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它什么原因,总之,她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了一起,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既教他们读书又教他们唱歌跳舞的女老师。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书到了,孩子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去送这位他们喜爱的代课教师。那天,就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突然她听到背后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越来越大,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啊!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那哪里是念诗,那分明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代课教师的脚步再也走不动了,她跑向山坡和孩子们紧紧地抱在一起,于是她成了第十一位 教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而她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当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男教师对我说:“咳,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子里,可惜上面连照片也没有。临走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我们这所学校,已经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我和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还告诉我:“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我问他:“是什么?”他当时没有立即告诉我。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村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啊,孩子们每天早读都在怀念他们的老师!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心寒”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无法预料的情形”指什么?
“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改成问句:
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