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发起趣旨》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 A.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 |
| B.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公平竞争 |
| C.民国建立激发了国人投资实业的热情 |
| D.民主共和的实现提升了民众爱国意识 |
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反映的是我国()
|
| A.1949年的情况 | B.1952年的情况 |
| C.1953年的情况 | D.1956年的情况 |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 B.三大改造运动中 |
| C.“大跃进”运动中 | D.人民公社运动时期 |

右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
| B.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 C.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 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美国、解放 |
| C.准备、中共、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 D.中国人、侵略、中国、美帝主义、祖国 |
1956——1966年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下列现象,肯定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各地干部群众踊跃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
| B.《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 |
| C.各地人民公社都大力倡导包产到户 |
| D.深圳和珠海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