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记录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 cm;
(2)当u =7.5cm时,像的性质为 ;
(3)小华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光发生折射时,光路具有 。
小华同学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现有电源(电压为2伏的整数倍且保持不变)、待测电阻R、电流表、电压表(只有0~3伏档完好)、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2A"字样)、电键以及导线若干。实验中,小华正确连接电路,且使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闭合电键时电表示数如图(a)、(b)所示。
小华的实验记录
实验序号 |
电压表示数(伏) |
电流表示数(安) |
1 |
1.4 |
0.30 |
2 |
… |
… |
3 |
… |
… |
①通过计算说明实验所用电源的电压。
②小华移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到电表示数变化范围较小。然后他调整了电表的接入位置重新实验:
(a)根据图中电表的示数等信息判断,在闭合电键时能否使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并简述理由。
(b)根据小华重新实验中所记录的一组数据(见表),计算待测电阻R x的阻值(精确到0.1欧)。
为了研究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情况,某小组同学选用高度H、底面积S均不同的圆柱体A和B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他们设法使圆柱体A逐步浸入水中,测量并记录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接着仅换用圆柱体B重新实验,并将全部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实验中容器内水均未溢出)。
表一:
圆柱体 |
实验序号 |
h(米) |
p(帕) |
圆柱体 |
实验序号 |
h(米) |
p(帕) |
A H为0.4米 S为0.03米 2 |
1 |
0 |
7000 |
B H为0.3米 S为0.05米 2 |
7 |
0 |
7000 |
2 |
0.10 |
7200 |
8 |
0.12 |
7400 |
||
3 |
0.20 |
7400 |
9 |
0.18 |
7600 |
||
4 |
0.40 |
7800 |
10 |
0.24 |
7800 |
||
5 |
0.50 |
7800 |
11 |
0.30 |
8000 |
||
6 |
0.60 |
7800 |
12 |
0.40 |
8000 |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当h<H时,p随h的增大而增大。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或11与12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 。
③由实验序号3与8或4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两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存在h不同而p相同的现象。若用圆柱体A、B进一步实验,请在表二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使每一组实验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相同。
表二
实验组号 |
h A(米) |
h B(米) |
第Ⅰ组 |
0.10 |
|
第Ⅱ组 |
0.18 |
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需记录动力、动力臂、 和阻力臂,为便于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的数值,应使杠杆在 位置保持平衡。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了能够找到 像的位置 (选填"实"或"虚"),采用 作为平面镜。
实验室中,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 ,测量时应将砝码放在天平的 盘内。在如图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牛,读数为 牛。
实验室购买了一批规格为" "的小灯泡,小明同学利用其中一只小灯泡做测量电功率的实验,他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实验中各元件完好,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小灯泡变暗,连接导线不能交叉)。
(2)小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得到了三组电压和电流的数据,填入他自己设计的表格。
次数 |
电压 |
电流 |
电功率 |
平均电功率 |
1 |
2 |
0.34 |
||
2 |
2.5 |
0.4 |
||
3 |
3 |
0.44 |
Ⅰ请指出这个表格设计不合理的地方 。
Ⅱ小明操作规范读数正确,根据表中数据,当小灯泡两端电压为 时,求得小灯泡的电功率为 ,故小明认为该小灯泡不合格,他判断的理由是 。
Ⅲ假如生产这种小灯泡钨丝的粗细是一定的,则这个小灯泡不合格的原因是钨丝的长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 合格产品小灯泡钨丝的长度。
(3)小明还想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于是将甲图中的小灯泡换成电阻,当电阻阻值是 时,电流表示数为 ;要使电流表示数是 ,应将 的电阻更换为 的电阻;多次测量后作出的 图象是图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