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我国大部分地区深受酸雨的危害,燃烧产生的 S O 2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 S O 2 与水结合生成弱酸性亚硫酸 H 2 S O 3 .
已知: H 2 S O 3 易分解生成水和 S O 2 ,也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或稀硝酸反应生成 H 2 S O 4 ; H 2 S O 3 S O 2 都能使红色的品红溶液褪色.

(1)酸雨是 p H 小于的降雨.
(2)常用脱硫方法减少废气中的 S O 2 ,以生石灰 C a O 为脱硫剂,高温下与废气中的 S O 2 O 2 化合生成 C a S O 4 ,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常用亚硫酸盐与 H C l H 2 S O 4 反应制备 S O 2 , N a 2 S O 3 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小鸿同学利用中和反应的原理,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的酸雨( p H 约为3)中加入足量的 K O H ,并就反应后混合溶液的中盐成分进行如何探究:
【提出猜想】反应后的混合溶液中盐的成份是什么?
【进行猜想】猜想1:只有 K 2 S O 3
猜想2:

猜想3:既有 K 2 S O 4 ,也有 K 2 S O 3
【实验探究】限选试剂:稀硫酸、稀盐酸、稀硝酸、氯化钡溶液、澄清石灰水、品红溶液、紫色石蕊溶液

步骤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1
各取 2 m L 反应后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 A B 两只试管

2
A 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硫酸,随即滴入几滴红色品红溶液

证明含有 K 2 S O 3

3
B 试管中,加入,再加入足量的. 先有白色沉淀,后有气体产生,沉淀部分溶解,证明含有 K 2 S O 4 ,则猜想3成立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小明和小亮同学在实验室帮老师配制石灰水时,将两药匙熟石灰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仍有不溶性的固体,于是小明认为熟石灰样品已经变质。小亮同学不同意他的判断,你认为小亮同学的理由。同学们针对该熟石灰样品的成分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熟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甲同学猜想是Ca(OH)2
乙同学猜想是CaCO3
你认为是
【实验与结论】请你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的熟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溶液;



乙的猜想不正确
向滤出固体中加入适量溶液。

你的猜想正确

【拓展与应用】小组同学反思了熟石灰变质的原因,认识到实验室应保存熟石灰。
(二)在做盐跟盐反应的分组实验时,第一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第二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SO4溶液的反应。实验结束后,两组同学将全部的浊液集中倒进一个废液缸中。浊液中白色沉淀物质是
。(填物质的化学式)
化学兴趣小组对浊液进行过滤,探究滤液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液里除了NaCl外,还有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猜想①:
猜想②:Na2SO4
猜想③:Na2CO3
猜想④:Na2CO3、Na2SO4
【实验探究】

若现象a只有气泡产生,则猜想可能成立;若现象b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加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若沉淀全部不溶解,则猜想成立。

化学小组的同学对金属的性质进行研究。
(1)小明同学通过观察打磨后的镁、锌、铁、铜四种金属,总结出金属共有的物理特征是_______。
(2)小莉将纯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画(如下图1所示),纯铜片上留下明显的划痕,说明_______。

(3)用上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小刚得出结论,镁条反应放出的热量高,它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
②观察到试管1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2中快,小明据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欲得此结论设计该实验时应注意_______。

实验室获取氮气有很多种途径,常见的有3种方法。
方法一:将氨气(NH3)通过赤热的装有氧化铜的玻璃管,生成铜、氮气和水蒸气,除去水蒸气后测得氮气的密度为1.2508g/L。
方法二:将空气通过灼热的铜,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和氧化铜粉末,测得该气体的密度为1.2572g/L。 进行实验时可选择的实验仪器如下图所示(省略夹持装置与加热装置)。

为保证所得氮气尽可能纯净,除了使用铜外,还可以向装置(选填装置编号)中加入(填名称)以除去其它杂质气体。
方法三:将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的饱和溶液加热,氮元素全部转化为氮气。下图是实验室用这种方法制N2,并测定生成N2体积的装置(部分装置略去),请回答相关问题。

【查阅资料】
(1)NaNO2+NH4ClNaCl+N2↑+2H2O(此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
(2)B部分中冰盐是冷凝作用
【实验探究】

②20℃时,取含溶质0.21g饱和NH4Cl溶液放入烧瓶,连接装置;
③调节水准管,使其与量气管中液面相平,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12.0mL;
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入饱和NaNO2溶液,加热至反应发生,移走酒精灯;
⑤烧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关闭活塞;
⑥待冷却至室温,调节两边液面高度相平,记录量气管中水面读数为100.0mL;
⑦处理剩余药品,整理实验台。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加入药品前必须进行的实验①是
(2)步骤④中,移走酒精灯的目的是
(3)计算生成氮气的质量和密度。(4分,计算过程中以及最终数据均保留2位小数)
【解释与结论】
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Rayleigh)发现,采用方法二得到的氮气在相同条件下比其他方法得到的纯氮气密度总是偏大5‰左右。若实验设计与操作均无错误,且氮气已完全干燥,请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密度就越大)
【反思与评价】
(1)装置中A部分的分液漏斗与蒸馏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
A.防止NaNO2饱和溶液蒸发 B.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
C.使NaNO2饱和溶液顺利滴下 D.防止溶液冲入U形管
(2)科学家瑞利仅仅是从小数点第三位数的差别,发现了新物质。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科学家的
A.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
B.科学研究中遇到疑惑就趁早放弃,不要浪费时间
C.不能因为微小的差异而放过一次成功的机会
D.要相信权威,权威一定是正确的

某牌子月饼盒内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脱氧剂”,它的作用是除去袋内氧气,达到食品保鲜的目的。有三位同学打开小纸袋,看到“脱氧剂”大部分是灰黑色粉末,其中混有少量的红色粉末。
【提出问题】该“脱氧剂”中的灰黑色、红色粉末各是什么?
【猜想】甲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为CuO、红色粉末为Cu
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为Fe粉、红色粉末为Fe2O3
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为C粉、红色粉末为Fe2O3
【设计方案】验证乙同学猜想的实验方案如下:

(1)请你参照上图的形式,将验证甲同学猜想的实验过程表示在下列图框中。

(2)你认为__________同学的猜想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推测此“脱氧剂”除去氧气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中的试剂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一瓶未密闭的NaOH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完成了实验探究。
假设1:只含NaOH;
假设2:含NaOH和Na2CO3
假设3:只含Na2CO3
(1)成分中可能含有Na2CO3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说明假设2或假设3成立。
(3)进一步探究的过程如下:

①“操作1”的名称是
②“固体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③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作用是
④溶液B中滴加酚酞后,观察到,说明假设2成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