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③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④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⑤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⑥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范晔《张衡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从容淡静(从容,休闲舒缓。)
B.不好交接俗人(俗人,世俗之人。)
C.举孝廉不行 (不行,没有去。)
D.公车特征拜郎中(特征,特地征召。)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
B.精铜铸成,员径八尺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精思傅会,十年成自此以后,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D.而无骄尚情妙尽璇玑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张衡的科学成就的一组是
①遂通五经,贯六艺衡        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③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    ④著《灵宪》《算罔论》
⑤复造候风地动仪            ⑥乃作《思玄赋》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1段,作者用了“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了张衡的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
B.第4段,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地动仪检测地震的准确无误。
C.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而“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则表现了他的政绩卓然。
D.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与文学方面的成就,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由衷敬仰之情。

断句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冶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捕骑获之迹:痕迹 B.公言,联不闻此微:如果没有
C.必谓附者众党:结党 D.所以达幽枉,直言延:引进采纳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裴谞忠心为国的一组是
①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②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
③出为虔州刺史
④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
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
⑥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差点被杀。所以平叛后朝廷并未责罚他,仍然授予他官职。
B.裴谞一心忠于朝廷,皇帝很信任他。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并不表示他答不上来,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裴谞在德宗刚即位时,明劾强势,暗保功臣。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对上解除德宗对尚父的猜疑,使皇帝安心;对下维护了大臣的安全。
D.裴谞反对大包大揽,集中办案。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为了一些小事都来惊动皇帝,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2)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愉为粥,讲论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及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引诸生告之曰:“凡学者,所以学为忠与孝也。诸生有久不省亲者乎?”明日谒城还养者二十辈,有三年不归侍者,斥之。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吏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卓行》,有删节)
对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觉,痛咎谢:请罪
B.城固辞,使者而去委:托付
C.城置之未尝发:打开
D.帝厌苦,而城闻得失且熟浸:渐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奴米易酒,醉卧于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寒饮,何责焉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人无得其身也,则耻师焉
D.士以为死职,天下益惮之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城为人谦虚恭谨简单朴素,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都找阳城来裁决。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自以米换酒渴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让他不必自责。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象其他谏官那样勤心政事,但在大臣遭陷害,无人敢言时,他却不怕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提倡修养孝道德行。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
⑵凡学者,所以学为忠与孝也。诸生有久不省亲者乎?
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华原,字国满,代郡人也。少明敏,有器度。初为齐神武骠骑府法曹参军,赐爵新城伯,累迁大丞相府属。深被亲待,每号令三军,恆令宣谕意旨。寻除散骑常侍。周文始据雍州,神武使华原入关说焉。周文谓曰:“若能屈骥足于此,当共享富贵;不尔,命悬今日。”华原曰:“殒首而已,不敢闻命。”周文嘉其亮正,乃使东还。寻悔,遣追不及。神武以华原久而不返,每叹惜之,及闻其来,喜见于色。后除相府右长史,迁骠骑大将军、特进,进爵为公,仍徙封新安。后为兗州刺史。华原有干略,达政体。至州,乃广布耳目,以威禁。境内大贼及邻州亡命三百余人,皆诣华原归款。咸抚以恩信,放归田里,于是人怀感附,寇盗寝息。州狱先有系囚千余人,华原科简轻重,随事决遣。至年暮,唯有重罪者数十人。华原各给假五日,曰:“期尽速还也。”囚等曰:“有君如是,何忍背之!”依期毕至。先是,州境数有猛兽为暴。自华原临政,州东北七十里甑山中,忽有六駮食猛兽,咸以为化感所致。卒官,州人大小莫不号慕,为树碑立祠,四时祭焉。赠司空公、尚书左仆射。子宰均嗣。(选自《北史》)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恆令宣意旨谕:使……知晓
B.除散骑常侍: 寻:不久
C.寇盗息寝:渐渐
D.华原科轻重简:选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有君如是,忍背之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哉?
B.①神武华原久而不返②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①神武使华原入关说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①周文嘉其亮正,使东还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能屈骥足于此,当共享富贵;不尔,命悬今日。
译文:
(2)境内大贼及邻州亡命三百余人,皆诣华原归款。
译文:
第Ⅰ卷文言文中,张华原有哪些优点和才干?请简要概括。(5 分)
答: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 12 处)(4 分)
孟 懿 子 问 孝 子 曰 无 违 樊 迟 御 子 告 之 曰 孟 孙 问 孝 于 我 我 对 曰 无 违 樊 迟 曰何 谓 也 子 曰 生 事 之 以 礼 死 葬 之 以 礼 祭 之 以 礼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注】无知:人名,魏无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之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
(选自《居士集》)
【注】汲汲营营:急急忙忙,来来往往的样子。形容忙碌。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远而存也弥:久长
B.而散磨灭亡:丢失
C.鸟兽音之过耳也好:喜欢
D.夫言之不可也,盖如此恃:依赖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归腐坏渐尽泯灭而已是鸟也,海运则将徙南冥
B.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孰能讥之乎
C.而勤一世尽心于文字间者相如请得颈血溅大王矣
D.亦因以自警置杯则胶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译文:
(2)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译文: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第一段把“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并列为不朽之因,但第二段又讲“言不可恃”,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