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守财奴》中葛朗台诱骗女儿放弃继承权的两个选段,完成小题。
【选段一:签字前】
下一天早上,欧也妮更有一些新的理由,觉得和她出生的、受过多少痛苦的、母亲刚在里面咽气的这所屋子分不开。她望着堂屋里的窗棂和草垫的椅子,不能不落泪。她以为错看了老父的心,因为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老箍桶匠变得厉害,常在女儿面前哆嗦。眼见他这种老态的拿侬与克罗旭他们,认为是他年纪太大的缘故,甚至担心他有些器官已经衰退。可是到了全家戴孝那天,吃过了晚饭,当唯一知道速老人秘密的公证人在座的时候,老头儿古怪的行为就有了答案。
【选段二:签字时】
“你对我说的,我一点儿不明白,”欧也妮回答,“把文书给我,告诉我签字应该签在哪儿。”
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
“小姐,”公证人说,“以我的责任,应当告诉你,这样你自己是一无所有了……”
“嗨,上帝,”她回答,“那有什么关系!”
“别多嘴,克罗旭。——一言为定,”葛朗台抓起女儿的手放在自己手中一拍,“欧也妮,你决不翻悔,你是有信用的姑娘,是不是?”
“噢!父亲……”
他热烈地、紧紧地拥抱她,使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做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我祝福你!你是一个贤德的姑娘,孝顺爸爸的姑娘。你现在爱做什么都可以。”文中说“老箍桶匠变得厉害,常在女儿面前哆嗦”,对葛朗台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葛朗台年纪已大,身体器官已经衰退,健康状况越来越糟糕。 |
B.妻子的去世对葛朗台打击巨大,他悲伤过度,精神受到刺激。 |
C.担心女儿不放弃继承权,内心很焦虑,在女儿面前高度紧张。 |
D.妻子去世,自己年岁已大,为女儿将来的孤苦伶仃感到痛苦。 |
“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这个比喻句有何表达效果?
从这两个选段中可以看出老葛朗台哪些性格特点?请分别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秘密邵昌玺
早上七点钟,新来的办事员周可就早早地来到工厂,因为今天要举行一项同外商洽谈合作项目并引进外资的重要活动,他必须赶在八点之前把会场布置妥当。昨天下班之前周可就已经把会场布置好了,今天需要在一些细节上完善一下。
周可把会场中间的椭圆形会议桌擦了又擦,直到一尘不染,才在外商代表方就座的会议桌上面摆上一溜儿水果盘,并放上“嘉宾席”标志牌。同样,他也在厂方代表就座区域的会议桌上面摆上一溜儿水果盘,放上“厂方代表席”标志牌,自然地把会场分成两部分。
八点钟,双方代表准时走进会场。周可首先客气地把外商代表杰克一行请到“嘉宾席”就座,然后安排“自己人”在对面落座。他则站在会场一角,随时准备为会议服务。
洽谈进行得很顺利,只是快接近尾声的时候,会场里变得很嘈杂。
原来,双方因为资金的投放问题意见不一致,产生分歧:杰克认为把资金投向一项技术还不完全成熟的项目上,有风险,是在滥用合作资金;而厂方代表则想表明他们是决不会滥用这笔资金的,因为这个项目他们也是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并进行了初步的试验,最终确定下来的。双方据理力争,僵持不下。
周可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
十点三十分,会场休息时间到,双方代表都走出会场,进行片刻休息。
不一会儿,周可看见杰克低着头,若有所思地走进会场,并顺便坐到了“厂方代表席”上。还没等他过去提醒,竟然拿起眼前果盘里的“水果”就要吃起来。
霎时,周可的心简直提到了嗓子眼,目瞪口呆,眼看着杰克把“水果”慢慢地放进嘴里…… 周可就像一座雕塑,完全僵住了。
虽然“厂方代表席”上果盘里的“水果”和“嘉宾席”上果盘里的水果同样“鲜艳欲滴”,但是,“嘉宾席”上果盘里盛着的是真正散发着清香味的各色水果,而“厂方代表席”果盘里盛着的则是有色无味的“水果模型”,说白了,就是各种“塑料水果”。因为做得“精致”,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外人一般是看不出真伪的,也只有本厂员工才知道这个秘密。所以,每次在这种场合之下,大家都心照不宣,没有人去动面前的“水果”,只有看客人吃的份。今天他也是照例行事,可万万也没想到却在这上面出了岔子。
果然不出所料,杰克眉头紧锁,把已经放到嘴里没有咬动的“水果”拿在手里反复地看,又看看四周。当他看到面前会议桌上摆着的“厂方代表席”标志牌,好像也意识到自己坐错了位子。他又看了看面前果盘里的“水果”,然后起身回到原来座位重新坐下。
周可面如死灰。
这时,休息的与会代表陆续走进会场,等大家到齐后,杰克站起身,郑重地说:“诸位,我已在合同书上签了字,我宣布,我方同意跟贵厂合作,并接受你们提出的方案,我们会按照合同的约定于近期把第一笔合作资金划入贵厂账户。”
一句话,让所有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旁的周可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弄得晕头转向。
杰克接着说:“一个在小节上都能保持节俭的工厂,他们一定不会滥用每一分钱,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会取得成功。”杰克边说边指着对面水果盘里的“水果”。
外商代表方的其他人员还是一头雾水,但是,这时周可和厂方代表都反应过来,随即,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请你概括出办事员周可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联系文中杰克的话:“一个在小节上都能保持节俭的工厂,一定不会滥用每一分钱,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取得成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挽留刘心武
因为小健期中考试成绩提高不多,他妈妈决定辞掉来家教的大学生王郦。那天下午是王郦来进行最后一次辅导——分析期中考试的语文试卷。
小健和妈妈去了趟附近商厦,回楼时刚好和王郦相遇在街角。他们互相打招呼时,街角那儿有个突发事件——一辆运送果品的带斗汽车在拐弯时,因为上面堆码的纸箱没有固定好,最高处一只纸箱跌落了下来,并且立刻裂开,滚出了很多猕猴桃来。开车的司机没有发现,车子飞快地驶远了,这时就有一些过路人去捡拾那些猕猴桃。有个骑自行车的男子,捡了不少抱在胸前,摇晃着身子,去往自行车前铁筐里装,那自行车就停在小健身旁的马路边。小健驻足观望,妈妈拽着他胳膊拉他回家,后来母子俩和王郦一起进了家门。
王郦和小健在那边屋里,小健妈在厨房里准备晚饭。这是最后一课,事前已经在电话里跟王郦挑明。小健妈跟出差在外的小健爸通电话时,他对她说:“现在愿意家教的大学生有的是,物美价廉,任咱们挑选,王郦既然没有给小健提高几分,好说好散就是。”是呀,散是散定了,一会儿怎么个好说,且打打腹稿。
小健妈到厅里餐桌边坐下择菜,耳朵里捕捉着那边屋里的声息。王郦正在给小健分析语文试卷。
只听小健说:“你跟我说这个干什么?卷子上又没有……”
是不是因为反正就要撤退了,王郦在胡乱敷衍?小健妈把身子侧得更厉害些,择菜叶的动作仿佛电影里的慢镜头。
王郦在说:“刚才楼下,街角那儿,那个捡猕猴桃的人,离咱们好近,你注意到他的肢体语言吗?肩膀左右晃悠,头也一扭一扭的……要知道,人的修养、品格,不仅体现在话语上,也不仅体现在面部表情上,有时候会更多地体现在肢体语言上,那是很微妙的,你从小就应该懂得观察、分析人的肢体语言……你说,他那肢体语言,加上那脸上的表情,是在传达着怎样的意思?”
“我知道,他是在说:今天真捞着了呀!他高兴得了不得!是呀,买彩票得大奖,总还掏了点钱呀,他那些猕猴桃可是白捡来的啊!”
“你对他的这种精神状态,做怎样的评价?”
“嗨,他不对呗,这谁不知道?怎么,要我就这事写篇小作文吗?考都考完了,还模拟什么!”
“我只是想跟你交流一下内心的感受。你知道我看见他那肢体语言,很受刺激。过去上语文课,老师也给我们解释过这些词语:卑微、卑下、卑鄙……那个人也许并不是非常糟糕,社会上一些人比他更污糟,不是还有刑事犯罪的吗?我是想,我们这样家庭的学生,一般对刑事犯罪是深恶痛绝的,但是对人格的自我把握,有时候就不那么自觉,比如看到这样一个捡猕猴桃的人呈现出那样一种‘呀,今天可让我捞着啦’的肢体语言,如果只是觉得有趣,或者竟麻木不仁,那就不好了……我觉得应该从心底里生发出一种鄙夷,那个人真是太卑下了!我心里当时咯噔一声,现在到了你家还想跟你交流交流……我不仅为他的卑下感到羞耻,而且我还为他的卑微感到心酸……我知道自己很渺小,连这样一个家教的事情也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是我已经决定,一旦走上社会,我不仅要干预卑鄙的行为,更要努力去教化卑下的灵魂,那是上个世纪初,鲁迅先生就开始努力去做的事情……而且,我也相信,在这个过程里,自己的灵魂也会得到净化……哎,对不起,我说这些,你听着吃力吧?”
“我听不大懂,可是很好听……”
“你愿意听我很高兴。其实,怎么才能提高作文水平,对生活,对人,像今天的事情,对那样的肢体语言,能在心里头引出比较多也比较深刻的动感情的思考,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当然也重要,但那只是个技术性问题……”
小健先把目光移向门边,王郦随之也扭头望去。是小健妈系着围裙,一手扶着门框,一手下垂,眼里有湿润的光。
那回没成为最后一课。王郦走后小健妈跟小健爸通电话时说:“我挽留了她。你回来我跟你详谈。”
下面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健妈妈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健妈系着围裙,一手扶着门框,一手下垂,眼里有湿润的光。
小说的结尾(最后一段)有什么好处?
“写作技巧当然也重要,但那只是个技术问题。”结合全文看,这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就如何提高写作水平,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优秀共产党员
①太阳就要落山了,就要落山的太阳映得乔庄一片血色苍茫。血色苍茫中钟声响了,钟声响了的时候,乔庄正是一片死寂。
②是时,太君叉着八字步,双手拄着刺刀,刺刀在夕阳的余晖中一片森然,一片森然的刺刀在乔庄人的感觉中好象已经压在了自己的脖子上。迎面架4挺机枪,机枪黑洞洞的好象冒出了青烟。是下午2时,鬼子突然全体出动,直扑乔庄。连家狗也被逐到了村前的大院。太君杀气腾腾:谁是共产党,若在太阳落山之前还不供出,将血洗乔庄,鸡犬不留。事出是有因的。据可靠消息,乔庄潜伏着一名共产党员,正在筹划领导暴动。皇军的前两次扫荡失利,就是他传送的消息。
③九月的太阳异常毒辣,没有一丝风。老村长肌肉绷紧,汗已流干了,有只苍蝇正趴在脸上,村长一点都没有感觉,一下午了,没有个计较。眼角瞄瞄左右。左边乔姓,右边王姓,皆如泥塑般,只有左边的乔二少低头复抬头,老村长不禁捏了一把汗。
④乔庄在左右是出了名的。清末曾出过武状元,惜乎竟坐了老佛爷的牢。更名震乡里的,是每年秋里的引水之争。乔庄有两大姓,乔姓和王姓,从不说话,每每见面,总是怒目而视。到了夏末秋初引水浇田时,乔姓和王姓都要镢拔锨张,大动干戈。就是风调雨顺的年份,到了这时,便如到了季节的躁动发情的马,也要眉呲目裂地大斗一番,全然不是为了引水,好象是表演,确切说是炫耀似的,引得外村人远远地看,都说:乔庄人可不是孬种。
⑤院外田里的秸杆正在风中飘摇,老村长不由攥紧了旱烟袋。想不到乔庄也如风雨中飘摇的小船,绝种就是一袋烟的功夫啊。党员肩负着重任啊,这该如何是好?左边的乔二少向前挪动了一小步,老村长的脸刷地黄了,盘算来盘算去,唯一把握不住的,就只有乔二少了,小龟孙,活得要象乔庄人呀!
⑥乔二少的父亲是乔庄的头号大地主。乔二少从小就是个摸不透的犟种。上了三年私塾,自个儿到了县城上了正经人不屑的洋学堂,十八岁那年,瞒着父母要到延安参加八路军,老太爷知道后,拿起了家法又痛苦流涕又拿出了一根绳子套在自个脖子上但儿子最终也没回头。谁知,一年后,乔二少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回来后,整天摸鱼打鸟。但无论怎样,老太爷是高兴的,儿子终于回到眼前了。更让乔庄人感到荒唐的是,他不但向张姓人说话还居然向张大小姐求婚。
⑦残阳如血,那圆圆的生命就象老太爷的那袋烟,正在明明闪闪的一点点破灭。⑧老村长一把捏住了右侧的王二柱,阻住了王二柱的迈出。这时,乔二少抬起了头,脚步迈了出来。霎那间,老村长充满了绝望。
⑨乔二少抓住老村长冰凉的一只手迎着愤怒的目光说:不用找了,我就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接着他说出了他的部队的番号和领导以及参加伏击鬼子的几次战役。
⑽三天后,乔二少被拉到乔庄村口被鬼子枪决了。他只喊了一句“共产党万岁”。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乔二少苍白的面容和总是望向远方的散淡的眼神。
⑾三个月后,乔庄发起了暴动,袭击了鬼子小队。
⑿解放后到了文革,要把乔老太爷拉到县里批斗的时候,乔姓和王姓全体村民签名上书报告乔二少的事迹,要给老太爷个安慰,说乔老太爷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父亲,是一名英雄的父亲,是坚决要保护的。上级很快给了批复:经查,乔二少在延安时因为是地主身份先是被审查后被剔除出了革命的队伍。
⒀原来乔二少不是共产党员!但是村人象械斗一样意见高度的一致,执意在村前立了一块碑,在乔二少的名字后书:优秀共产党员。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
从文章第⑥的补充交代中,我们可以看出乔二少是一个很怎样的人,这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乔二少不是共产党员,乔村的人明明知道却还是要在村前不其立“优秀共产党员”的碑。这做法是否合理?试加以评说。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逃跑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一个开水锅炉。水烧开,老宋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水开了!”喊是有称谓的。为了这称谓,老宋还颇费了心思: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这个称谓谁都不反感,无亲疏远近之嫌,无厚此薄彼之意。
份外的事老宋也没少做。五楼的人们说,老宋,帮我把这罐煤气扛上去吧。三楼的人们说,老宋,我买的沙发来了,你给搭把手吧。一楼的妇女喜欢织毛衣,就喊,老宋,给我架着毛线。
他沉默寡言的时候居多。唱小生的老夏算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以及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开始出错,但这团的人们念着他的为人和孤单,没有辞退他。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为老宋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老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身子像坠入云中。老宋数了一夜钱,即便一张两块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沉甸甸的。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难道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东西都扔给医院吗?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肿得檩梁似的腿是条病腿,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他做起了演员练功的高难动作,形态虽然怪诞,却是悲壮。这些动作将老宋折腾得激动不已(1),直到他稀哩哗啦摔在地上。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
第二天,老宋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老宋的不辞而别显然是愚弄了他们。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是靠了一个亲戚的介绍,那亲戚住本市。亲戚说,不瞒你说,他回老家第二天就去县医院把腿锯了,那儿便宜,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一个乡下人,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没有再矫情,只是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新开发的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子里买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用这亲眼目睹来刺激起对方的尴尬、难堪和愧疚。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正指挥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卸货,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2)。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的奔跑使老夏眼花缭乱,恍惚之中也许跟头、旋子、飞脚全有,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小说第二段到第四段(“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处处得老宋接济”),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6分)
▲
▲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感情?(5分)
▲
▲
小说题为“逃跑”,请分析两次逃跑老宋的动机和心理。(6分)
▲
▲
对于老宋的“不辞而别”,老夏是怎样的态度?这样安排,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6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俯向大地的身影许俊文
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
色的包巾,右手握看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起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看土地的血脉。
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更近了……
(选自《散文》2008年第9期,有删改)
结合文意,说说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
(2)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
第二段(“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中的景物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
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母亲。试选取其中的一种手法,对刻画人物的效果做简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