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对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比重 |
国营经济 |
合作社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个体经济 |
1952年 |
19.1% |
1.5% |
0.7% |
6.9% |
71.8% |
1956年 |
32.2% |
53.49% |
7.3% |
0 |
7.1% |
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
C.到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彻底改造
乾隆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 | B.长途贩运发达 |
C.区域经济发展 | D.抑商政策改变 |
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 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 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
A.小农经济发展 | B.商品经济发展 |
C.社会风俗影响 | D.苏州航海业发达 |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 B.继承华夏传统 |
C.复兴汉唐制度 | D.回归周朝典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