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昼出耕田夜织麻”,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这说明当时
|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
|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
有人说:“把纳粹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此语依据的事实是
| A.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得到德国人普遍支持 | B.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
|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 A.受经济危机严重冲击 | B.法西斯势力的与日俱增 |
| C.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
|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
1922年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美、英、日在太平洋所属岛屿及属地上的防御工事和海军基地应保持现状,不得采取任何加强措施或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和要塞。这一规定①使日本在后来实施南进战略时拥有一定的相对优势②使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③暂时缓和了美、英、日等列强之间的矛盾④使美国成功拆散了英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英国殖民大臣丘吉尔认为:“如果把我们的海上政策建立在同日本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基础上,那么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加糟糕的政策了。”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维持英日同盟 | B.主张同美国结盟 |
| C.对英日同盟持反对态度 | D.主张英、美、日三国结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