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周文王曾告诫武王:“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说明
①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②周人开始关注天人关系
③两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④荀子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
A.②③④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学者潘君祥说:“国家机器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它充当了近代化的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在落后国家的近代化初期,国家政权日益成为近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下列事件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20世纪初期,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发展 |
B.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 |
D.1992年,中国宣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 |
一般认为,通过“1953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这说明
A.我国将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进现代化 |
B.我国建立起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 |
C.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
D.我国已经形成一整套的经济管理制度 |
1992年以前,在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很多学者把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每一个动向都视作为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这说明
A.中国理论界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概念界定 |
B.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巨大阻力 |
C.计划经济体制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
D.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教训深刻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或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与条约这一内容相关的国际背景是
A.美国推行全球扩张的战略 | B.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D.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