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时期国际战略格局被形象地概括为:“一个村子、两家姓(姓‘资’姓‘社’)、三大力量(美英等发达国、中苏等社会主义及亚非民族独立国)、四种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殖民地宗主国与新兴民族主义国家并存)。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的国策性课题是
①如何奉行不结盟政策 ②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如何求得国际社会的承认 ④如何拓展国际活动空间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下图为近代《开放口岸分布图》 ,其格局形成于( )
A.鸦片战争之后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
C.甲午战争之后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
185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化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 |
B.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模式改造中国 |
C.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
D.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最后被其绞杀 |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中评价某人所写的一本书,写道:它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勇敢地承认了能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富者经营的事业的价值和正当性。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商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结起来。“某人”是()
A.洪秀全 | B.洪仁玕 | C.孙中山 | D.李鸿章 |
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虽然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A.林则徐 | B.张之洞 | C.郑观应 | D.康有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