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时期国际战略格局被形象地概括为:“一个村子、两家姓(姓‘资’姓‘社’)、三大力量(美英等发达国、中苏等社会主义及亚非民族独立国)、四种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殖民地宗主国与新兴民族主义国家并存)。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的国策性课题是
①如何奉行不结盟政策      ②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如何求得国际社会的承认  ④如何拓展国际活动空间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易姓者固不足为Revolution(革命),而Revolution又不必易姓。”这反映他的政治意图是反对
| A.社会变革 | B.推翻清朝 | C.变革封建制度 | D.发展资本主义 | 
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
 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醉状态下唤醒似的。”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 A.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 B.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 
| C.洋务运动 | D.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军民抗击英军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明朝初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王位即为明成祖,欲请方孝孺为其草拟即位诏书,成祖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此朕家事”。相传方孝孺后被诛十族。明成祖的话揭示了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制度
| A.世袭制 | B.宗法制 | C.君主专制制度 | D.家天下的制度 | 
假设你是中国秦朝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 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 B.“郡县制”与“ 元首制” | 
|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 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