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普遍出现工资上扬的情势,不少重商主义者在寻求解决之道时认为,“节省劳力的技艺、铣具和器械是减少劳动和降低价格的方法,尽管受雇使用工具的人们的工资不应该减少”,更有人指出,“降低了穷人的工资,结果是减少了产品的价值。这将永远是贸易的真理,因为你付出的工资越少,工作干得就越糟”。这些观点最有可能直接影响
A.英国获得世界殖民霸权 | B.英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 |
C.英国最终成为世界工厂 | D.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兴起 |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描述某一时期的中共活动:“他们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着独立的、相对来说不太正统的活动,组织农民和创建苏维埃。”下列文章发表于这一时期的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C.《论持久战》 | D.《新民主主义论》 |
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 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 |
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 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 |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绝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当时中国
A.与美关系全面缓和 | B.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 |
C.急于改善中美关系 | D.国际地位在逐步提高 |
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是中国人民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下图是当年故宫文物南迁路线图,对其各阶段南迁的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路线说明 |
背景表述 |
①1933年起,故宫文物开始分批运往上海 |
A.日本侵占东北,进退华北危及平原 |
②1936年故宫文物运往南京保存,1937年运往四川 |
B.武汉会谈结束,日军占领华中重镇 |
③1947年文物从重庆运回南京 |
C.重庆谈判进行,国共达成一致意见 |
④1948年底至1949年初部分文物运至台湾 |
D.北平和谈破裂,国民党败退至台湾 |
下表为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对表格分析正确的是晚清政府外贸概况
年代 |
进口 |
出口 |
1885 |
88,200,018两白银 |
65,005,711两白银 |
1895 |
171,696,715两白银 |
143,293,211两白银 |
1905 |
447,100,082两白银 |
227,888,197两白银 |
1911 |
471,503,943两白银 |
377,338,166两白银 |
A.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停滞
B.《马关条约》的签定是进口激增的最主要原因
C.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D.一战爆发促进中国出口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