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断6处)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诗三百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                                                                       (节选自《随园诗话》)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太子之迟:认为……晚了
B.终已不顾:顾惜
C.诸侯之列比:并,列
D.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下列句中划线的字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A、慕大王威顷未发
B、又前为歌曰夜缒
C、燕王拜送庭佚之狐言郑伯曰
D、荆轲有待失其与,不知
A、夫晋,何厌之有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敢以烦执事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翻译下列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 (荆轲)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根据下面的要求,断句并翻译。  
祖辈传承下来的名言,我们信手拈来,用起来得心应手。有一些名言,原意被误解了,而且一直在误解、误用。比如孔子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年来被理解为“老百姓只可以被统治和支使,不可以让他们懂知识、有文化”。这样的翻译和理解与孔孟之道“有教无类”的宗旨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我们理解时把句读搞错了, “句读”理顺了,意思也就明确了,请结合“有教无类”的宗旨,重新思考该句的“句读”及句意。  
(1)断句:民 可 使 由 之,不 可 使 知 之(用“/”断句)  
(2)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与   过:责备
B.君子疾夫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
C.则将焉用彼矣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诉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
B.且在邦域中矣既来,则安之
C.丘闻有国有家者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
D.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在萧墙之内也

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阅读下面文字。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门,佯狂不知所者,其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解释加点字词:
脱身以逃()②剪发门() ③不知所者()
人贱行()⑤斯墓() ⑥无不有()而拜且泣者
翻译文句。
①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答:
②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答:
③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答:
④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答:
本段文字说明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简析并说明作用。
答:

阅读《渔父》完成小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波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对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屈原:                                                                   
渔父:                                                                   
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明                                 
渔父以“沧浪之水”的比喻,说明   
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
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特点相同
C.“于物”、“见放”中“于”“见”都表被动
D.文中两个“乎”,在意义用法不相同

E、“察察”、“汶汶”、“皓皓”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