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失去风景的时代
曹文轩
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当年,川端康成称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幸运的邂逅”。他在谈到《伊豆的舞女》时,惟一的遗憾是觉得风景描写还是少了些。从前的小说家,虽然没有太多的人去自觉地谈论风景的意义,但在实际写作中,风景始终是他们的小说的重要元素。他们的写作,几乎形成一个定论:风景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然而现代小说就是抛却了这一元素。
人类进入现代之后,对自然实际上已经失去崇拜之心。与并不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自然的古人相比,现代人对自然的亲近未免有点矫揉造作。现代人更多是出于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的,因为自然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古人对自然有崇拜之心——甚至有敬畏心。“自然”是与“天”相等的概念,它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性。古人面对自然,是一种宗教的姿态,他们虔诚静听与默察,是要在万籁俱寂中读出其奥义。因此,自然对他们来说不能有须臾的分开。而现代人尽管作出各种各样亲近自然的样子,并有许多赞美之词,但骨子里,现代人还是只相信自己。自然已不再具有神性,它只不过是物质,是被看的。
小说也就可以不必在意自然了。
工业文明、人口难以抑制的增长而不断加大的消耗,使自然在退却与贫化。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享受的同时,废气、废水,也是日甚一日地污染风景。然而我们还在日甚一日地挤压风景似乎要将它直挤到天边。
现代,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失去风景的空间里。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在一片缺乏绿色、缺乏蝉声与鸟鸣的水泥钢筋的世界里。他们的肉体与灵魂从一开始就缺乏自然所给予的灵气与湿润。他们的记忆里没有什么像样的风景,更没有对风景的深刻感受。
因此,小说也就没有了风景。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的历史性变异。
现代之文学艺术,新生了许多特质,但同时也丢失了许多特质,比如意境、诗性等。在现实生活与现代哲学思潮的双重作用下,现代文学艺术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文学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的文学艺术这样酷爱思想。现代哲学的发达并由此带来的思想观念的众声喧哗,使文学艺术陷入一个庞杂无绪的思想大网之中而不可自拔。追求思想的新颖,直至追求思想的乖戾,已成时尚与习惯。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一些现代的文学艺术家们在冥冥之中达成一个共识,这就是: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美是虚弱的,苍白而脆弱的,甚至是矫情的,美的浅薄决定了它不可能蕴藏什么深刻的思想,就更说不上蕴藏什么惊世骇俗的思想了;而丑却是沉重的、无底的、可被无穷解读的,那些非同寻常的思想恰恰藏匿于其背后。因此,在现代艺术家那里,思想的挖掘,也就是在丑之上的挖掘,丑成了思想的矿脉。丑的物象(比如溃烂的脓疮,比如苍蝇),丑的人性(比如窥阴癖,比如自虐狂),纷纷涌入文学艺术家的视野。现代文学艺术家就这样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联系在一起了。这虽然并非是现代文学艺术的全部,但却是现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
作为人们追求雅致、雅趣、雅兴的文学艺术,现在背离的恰恰正是这一切。现代文学艺术正是将粗俗、丑陋、阴沉、冷漠的事物作为自己观照的对象。但,因为它要保持所谓的中立、零度,没有显示批判的姿态,它在效果上,在给阅读者的感觉上,就是如此。我们已经开始习惯这一切,并也已经能够驾轻就熟地来领会它的“深刻”之处了。
这里,我们没有义务去论证文学是否真的有必要将全部心思用在思想的深刻上,美本身的价值是否比思想弱小,美是否也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我们只想通过这一切描述,给小说为什么失去风景这一状况找到最根本的解释:风景的被注意,是与雅致、雅趣、雅兴联系在一起的,既然雅致、雅趣、雅兴已被冷淡与放弃,风景也就自然消失了。
恶心的感觉、阴冷的感觉,不可能来自冬日的太阳、月下的清泉、雨中的草莓。
现代小说因为缺乏古典小说中的树木、草原、河流、小溪、露珠与青草,使人感到焦灼、枯涩,怎么说也是缺憾。
(选自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版,有删节)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自然直接关系到现代人的生存,所以,现代人都会用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 |
B.现代文学艺术与古代文学艺术相比,最大区别就在于现代文学艺术将心思用在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而古代文学则相反。 |
C.作者认为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 |
D.人们往往将现代文学艺术家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
E.“但却是现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一句中的破折号,其作用是补充说明。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丑到极致便是美到极致。(贾平凹) |
B.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亚里士多德) |
C.风景的发现恰恰是更重要的发现。(里克尔) |
D.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与大自然是一致的。(梵高) |
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丑成了思想的矿脉”这句话的含义。
答: 请结合全文概括“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的原因。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 “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
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
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 |
B.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
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 |
D.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
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
阅读理解与鉴赏(共14分)
母亲不是圣人
前年,母亲生日那天,我买了一件衣服,又封了一个50元的红包,骑自行车回去送给母亲。她连看都不看,就把红包放进口袋,把衣服放在桌上,不冷不热地说:“坐吧。”
我蹬自行车出了一身汗,又累又渴,还得自己倒茶喝。
正在这时,外面有小轿车的声音,那是大姐回来了。母亲好像听到命令一样,立刻迎出门。大姐一下车,母亲满脸笑容地请她进屋,问累不累。
大姐说:“妈,我不累。”大姐坐小车回来,怎么会累呢?真正累的是我,母亲却没问我。
大姐也给母亲买了一件衣服,又漂亮,又贵重。我在商场见过,最少要1000元,比我送给母亲的那件贵10倍。
大姐也给了母亲一个红包,比我的大得多。
母亲双手捧起大姐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再把那个大红包放在衣服上,让众人欣赏,又亲手给大姐倒了一杯茶。
母亲对大姐的亲热举动,刺痛了我的心。我一头扎进厨房里,拼命地干活,油烟呛得我流下泪来。
第二年,母亲生日时,我不再回去,只托哥带了一点礼物给母亲。
明天又是母亲的生日,我依旧买了一点礼物,托哥哥带回去。哥哥却说:“去年,你没回去,已经有些不好。明天,你再不回去,大家还以为你对妈有意见呢。”
我说:“我就是对妈有意见,她对大姐好,对我不好。大姐钱多,能讨妈欢心;我钱少,讨妈嫌。”
哥说:“不会吧,妈不是那种人。”
我委屈地说:“你没尝过那种滋味,当然不会知道。大姐回去,妈每次都到门外迎接;我回去,妈几时出门看过一眼?我穷,没法跟大姐比,但还有一点自尊心。你不帮我带东西给妈,我另找人带。”
我一气之下,把东西拿回家。刚回到家,哥哥就追来了。他买了很多东西送给我,比我买给母亲的还多。我说:“买这么多东西干什么?”哥不说话,放下东西,转身就走。
我送哥出门,一直送到楼下的马路边,哥说:“以前,我来这里,你最多送我到门口;这回破例送到马路边,是不是因为我买的东西多?”
我生气地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哥说:“我把你当成平凡人。平凡人都会受到名利的影响,抽到大奖会高兴,丢失钱财会伤心。这次,我送给你的东西多,你就陪我多走几步路,这很正常。平凡的母亲也会受名利影响,哪个女儿给的东西多,她就会亲热一点;哪个女儿给的东西少,她就没那么亲热。我知道,你希望妈对你和大姐一样亲热,但是,只有不受名利影响的圣人才能做得到。那种道德高深的圣人,听说500年才出一个。我们的妈不是圣人,但确实是个好母亲,你买的衣服,她一直穿在身上,袖口磨破了都舍不得丢。妈并没有嫌弃你。”
我的泪水无声地流出来,哽咽着说:“别说了,我明天回去看妈。”
母亲依然对大姐很亲热,对我没有那么亲热。但我不再怪怨她。因为我知道母亲不是圣人,大家都不是圣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比较了母亲对“我”与对大姐不同的态度?
母亲对两个女儿态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我”为什么知道“母亲不是圣人”?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她连看都不看……把衣服放在桌上,不冷不热地说:“坐吧。”
(2)母亲双手捧起大姐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你是否同意“我”哥哥的观点呢?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手机病毒
据美国《今日首席技术官》网站报道,近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一家手机店里发现了两部被“卡比尔”病毒感染的手机。经芬兰一家信息技术安全公司验证,这两部手机分别感染上了“卡比尔”H型和I型病毒。但专家们至今还不清楚它们是如何被感染的。“卡比尔”病毒能通过手机的蓝牙设备向其他手机发送被感染的文件,形成扩散。病毒发作时,手机屏幕上会显示“Caribe-VZ/29a”字样。它最早于2004年6月在菲律宾被发现,迄今已演变出15个亚型,目前已蔓延到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美国《连线》杂志援引信息安全专家的分析说,“卡比尔”病毒的早期亚型只能让手机快速耗尽电池,也只感染诺基亚60型系列手机的操作系统,但新出现的亚型已经能感染三种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并能破坏手机存储的文件和操纵手机拨打常用电话号码。
手机病毒是一种以手机为攻击目标的电脑病毒。它以手机为感染对象,以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为平台,通过病毒短信等形式,对手机进行攻击,从而造成手机异常。世界首例手机病毒“VBS.Timofonica”,2000年6月发现于西班牙。该病毒会通过运营商的移动系统向系统内任意用户发送辱骂短信。总的来说,手机病毒通过三种途径进行攻击造成危害。一是攻击手机本身,影响其正常服务。二是通过信息传播感染其他手机,对主机造成破坏。“卡比尔”病毒就属于这种类型。三是攻击和控制“网关”(网络与网络间的联系纽带),向手机发送垃圾信息,致使网络运行瘫痪。
由于缺乏系统的统计,手机遭受病毒攻击的程度还难以被比较准确地量化,但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零星报道。金山反病毒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4年,国内针对手机的破坏程序和病毒增加了2.5倍。具备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增多,给黑客传播手机病毒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渠道。美国加特纳公司分析家帕斯卡托里预测,到2006年,手机病毒问题的严重程度将与今天的传统电脑病毒问题相当。研究人员曾在实验室中进行过模拟,以评估手机病毒可能造成的危害。实验显示,通过手机号码簿发信息,可以使病毒大批量复制。病毒有可能使未经授权的用户获取手机密码或访问存储在手机中的重要数据信息。黑客还可能利用病毒实现对手机的操纵,任意拨打电话或发送虚假及有害信息。此外,病毒还有可能删除手机中的全部内容或将每次通话都进行录音。因此,专家认为,手机病毒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将超过传统电脑病毒。
目前,还很少有手机具备防病毒功能。对于普通手机用户来说,只能防毒,还无法对手机杀毒。据报道,芬兰的诺基亚公司已经推出了更安全的新版操作系统。微软公司正在提高手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还有公司在加紧开发手机反病毒软件。应当看到,与传统的电脑病毒一样,手机病毒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特别是在过去十几年中,人类在与传统电脑病毒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有利于把手机病毒的危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预见,手机病毒在客观上将促使业内相关技术更加完善,催生抗手机病毒的新产业,也将使得相关的管理手段和理念更加先进。下列对“卡比尔”手机病毒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卡比尔”手机病毒的源头至今不明,不到一年已经衍生出了15个亚型。 |
B.“卡比尔”手机病毒能通过手机的蓝牙设备传播,使感染的蓝牙手机通过无线电方式搜索并传染其他蓝牙手机。 |
C.“卡比尔”手机病毒不仅能使中毒手机的电池快速耗尽,而且能破坏手机存储的文件和操纵手机拨打常用电话。 |
D.“卡比尔”手机病毒在全世界蔓延,引起了手机生产商和软件公司的高度警惕,它的危害已经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了。 |
下列不能作为支持“手机病毒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危害将超过传统电脑病毒”这一结论的证据的一项是()
A.手机病毒比传统电脑病毒传播速度更快、种类更多、波及面更广,人们一时无法控制。 |
B.手机病毒有可能使未授权的用户获得手机密码,损害手机用户的利益。 |
C.手机黑客可能利用病毒实现对手机的控制,以获得自由拨打电话的权利,节省费用。 |
D.手机病毒有可能删除手机中的个人全部信息或将每次通话都进行录音,暴露个人的隐私。 |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病毒是一类以手机为攻击目标的电脑病毒,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新公害。 |
B.随着计算机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手机的智能化越来越高,针对手机的电脑病毒也在2000年被发现并危害手机用户。 |
C.世界首例手机病毒能通过运营商的移动系统向西班牙所有手机用户发送辱骂信息。 |
D.智能化手机的增多,给手机黑客传播病毒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渠道,他们进行经济犯罪会更简单和更隐蔽。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难题
(美国)H·拉里森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津津乐道,不厌其烦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接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多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忠寮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上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
|
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微发窘地回答:“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和兔子较量。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介绍有这样的记载:“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②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③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④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场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⑤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
⑥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⑦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微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微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荔枝原产于我国”的论据的一项是
A.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
B.少有人说起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 |
C.蔡襄的《荔枝谱》(1059)记载了福建荔枝。 |
D.从南越王尉佗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时候算起,广东荔枝的栽培历史已有二千年多年。 |
下列有关第⑥段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据考证:古代介绍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且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
B.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
C.蔡谱中记载的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的“宋公荔枝”已有千年历史。 |
D.陈谱中记载的“陈紫”荔枝现在仍然广为栽培。 |
下列对原文的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说明荔枝壳的特点时用了定义说明的方法。 |
B.第③段介绍荔枝肉的特点时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 |
C.第④段介绍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时用了引用说明的方法。 |
D.第⑦段为了说明荔枝“喜温暖”的习性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⑦段的叙述来看,可知前人北移荔枝均未成功。 |
B.作者对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介绍均提出异议。 |
C.根据介绍荔枝的书来推测:荔枝的品种可能超过32种。 |
D.作者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能够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