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抗日神剧”:罔顾公共理性
董阳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一段时间以来,如此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近来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种慷先驱之慨的做法称为“幽默”。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中国尽管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这种代价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然而编创者又是极其“理性”的: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一个都不少,非但不敢突破简单化的观念窠臼,还用离谱的编造强化陋见,在“民族大义”的包裹下,“神剧”们实则是精明的商业算计。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选自2013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下列对“抗日神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日神剧”之所以称为“神剧”,在于它们过渡渲染和夸大了我抗日志士们的神勇与盖世神功,雷人桥段层出不穷。 |
B.“抗日神剧”实际上是以抗日故事为包装的武侠剧、偶像剧,充斥着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元素,表现出类型化特点。 |
C.“抗日神剧”用“笑谈”的方式,虽然诠释的是血肉之躯筑就的抗战精神和“民族大义”,但由于流于空洞化和游戏化,往往教育意义不大。 |
D.“抗日神剧”为商业算计而植入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等内容,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功能,也放弃了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抗日神剧”慷先驱之慨的做法不可取,但是,剧中体现出的乐观、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还是有价值的。 |
B.那段抗战历史带给我们中国人切肤之痛,且距今不远,在文艺作品中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讲述是不太合适的。 |
C.认识抗战历史要看到侵略者的恶和近代以来我国的落户导致我们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是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有的基本理性。 |
D.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抛开过于精明的商业算计,突破观念简单化的状况,抛弃编造离谱的做法,真正将“民族大义”至于正确的位置。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可以不承担教育责任,但绝对不能罔顾公共理性,赤裸裸的宣扬人性中某些本能欲求。 |
B.人的本能欲求可以通过电视剧中的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来实现“替代性满足”,但要实现人的心智平衡,还需要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的介入。 |
C.如果故事不离谱,也有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的介入,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就不存在你在共通性。 |
D.如果文艺作品过分强化人们对暴力的依赖,那么暴力对象是谁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它渲染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作品。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什么才是雾霾的罪魁祸首
①中国的雾霾已经到了谈霾色变、人人自危的程度。为什么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方面如此举步维艰?
②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优秀思想资源,还是在我们面前发生的客观事实都清清楚楚地显现出,造成生态危机,带来严重雾霾的不是别的,正是资本逻辑。资本逻辑的无限展开使我们陷入如此的灾难之中。资本逻辑与生态的这种对立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自从它来到人间,特别是当它成为现代性的本质范畴,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以后,它对人类,对自然界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它的第一个属性就是“效用”原则,即把一切变成“有用的东西”。正是这一属性使自然界失去“感性的光辉”,变成仅仅是有用的某种体现者而已。自然界原有的神圣性、敬畏感在资本面前丧失殆尽。
④资本的第二个属性就是“增殖”原则。资本就如癌细胞,它自身就蕴含着源源不绝。正是这一属性决定了它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征服没有限度,只要资本逻辑还占有统治地位,它就必然要为着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生产,与此相应,也就要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这就是说,当遍布华北大地和整个中国的企业都是受资本逻辑所支配,都是在为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都是把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企业存在宗旨之时,那么,在华北大地和整个中国上空的雾霾是不会消除的,而且还会越演越烈。
⑤既然资本逻辑是造成生态危机、雾霾的主因,那么我们应当自然地得出结论:消除雾霾就应当在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上下功夫。但令人不解和痛惜的是,现在不断有人给中国消除雾霾开出的“药方”是进一步推进资本化,即让一切资源、能源进入市场变成用来交易、挣钱的资本。与此相应,他们认为国有企业的垄断带来了雾霾,主张打破垄断,让中国涌现出无数个私人企业进行自由竞争,以此缓解甚至消除雾霾。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进一步强化雾霾的“发动源”。
⑥企业不管多少与大小,只要它们奉行资本逻辑,都会与生态相冲突。打破能源垄断,听起来激动人心,但很可能带来更严重的雾霾。可以说,国企更有可能在消除雾霾上有所作为,因为它们按其性质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它更有条件和责任“跳出”资本逻辑。国企现在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不等于它就没有这一“先天优越性”。
⑦当我们把生态危机、雾霾与资本逻辑联系在一起,一定会有人驳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资本逻辑,但它们的雾霾没有我们严重。需要指出,其一,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现状必须作出正确评估,它们在雾霾等方面可能没有我们严重,但它们同样面临日益加剧的生态问题,例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其二,它们在治理雾霾等方面确实卓有成效,但须知它们靠的是政府制订的一系列法令,而这些法令的推出显然是基于公民的共同利益,这不能用来证明是资本化的结果;其三,它们把许多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⑧我们提出通过正确对待和利用资本来消除雾霾,是不是就主张当今就完全废除资本逻辑?不是。我们清楚地知道,人的目标是多元的,当今中国人民既有消除雾霾、保护生态环境的指向,同时又有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的目标。前者要求我们限制甚至消灭资本逻辑,而后者又迫使我们利用甚至发展资本逻辑。这就使我们陷于两难境地。如果一味地限制资本逻辑,我们就会回到“老路”上去,而倘若只是执着地利用资本逻辑,我们则会拐入“邪路”。既不回到“老路”又不走“邪路”的中国道路,就是要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开辟出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免受雾霾之苦,又能发展经济、创造出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新路”。这就是中国道路的艰难与可贵之处。这条“新路”目前在世界上没有现成的,但我们中国人民应当有信心把它开创出来。这将是对人类文明的莫大贡献。(选自2015年3月3日《环球时报》,作者陈学明)下列关于“资本逻辑”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资本逻辑与生态是对立的,特别是当它成为现代性的本质范畴,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建制以后,对人类、对自然界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B.资本逻辑在现实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所以人们必然为着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生产,与此相应,也就要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 |
C.资本逻辑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有效的管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显然是基于公民的共同利益的法令,在治理雾霾等方面确实卓有成效。 |
D.资本逻辑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在对它正确限制的利用中,开辟出既能消除雾霾、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增加物质财富的中国之路。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提出“为什么我们在消除生态危机方面如此举步维艰”问题后,接着分析了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然后又指出资本逻辑与生态的对立源于资本的本性。 |
B.③④段逐层递进地分析了资本的“效用”和“增殖”属性,正是它们使自然界变成仅仅是有用的某种体现者,使企业是在为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使用价值而生产。 |
C.⑤⑥段承上文自然得出消除雾霾的结论,批驳了靠进一步推进资本化和打破垄断来缓解甚至消除雾霾的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更有可能在消除雾霾上有所作为。 |
D.⑦⑧段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雾霾没有我们严重”的言论进行批驳,提出当今中国在对资本逻辑方面,需要避免“老路”和“邪路”,需要走出一条“新路”。 |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众所周知,人的目标是多元的,因此在当下的中国,既要保护生态,消除雾霾,又要发展经济,增加财富,要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将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莫大贡献。 |
B.目前,在华北大地乃至整个中国上空的雾霾是不会消除的,而且还会越演越烈,因为中国的企业都受资本逻辑所支配,都把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作为企业存在的宗旨。 |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同样面临日益加剧的诸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但在雾霾方面可能没有我们严重,这得益于它们把污染企业转移大发展中的中国。 |
D.尽管资本逻辑的无限展开使我们陷入严重雾霾的灾难中,但是如果一味地限制甚至完全废除它,或者只是执着地利用它,都难以达到走出“新路”、消除雾霾的目的。 |
现代文阅读。
布达拉宫的海拔(韩德年)
①我是在六月末的一天来到布达拉宫脚下的。经过一夜雨水洗濯的拉萨,天清得无以再清,气纯得无法再纯,我浅陋的语言无以言表,只能以“清纯”二字来聊表。布达拉宫宛然在画中,我们排队走进这幅巨大的立体画,迎面是一群藏族妇女在一处宽阔的平台上载歌载舞,歌声嘹亮而欢快,我们听不懂她们的歌词,但那欢快的旋律却立刻感染了我们。沿着“之”形的道路往上攀爬,阶梯平缓而宽阔,纯粹的青石板铺砌,苍老凹凸的石板,像一张刻满皱纹的老人的面庞,似乎每条纹理中都蓄满了故事,让人不敢落脚,那个浅浅的凹印中是否就装着文成公主的芊芊足迹?那块宽大的石台是否就承载着五世达赖凝神远眺的身影?一切都有可能。
②布达拉宫由红、白两种最接近自然的色调构成,雄浑朴实,巍峨敦厚,因而让人感觉这高达117米的l3层建筑群落,似乎不是人工修建而是从地而生自然天成的。要不是宫殿顶部与阳光交相辉映的金顶,要不是从墙上垂下的一道道黑牦牛毛编织的神秘帘子,你简直就要相信自己的这种感觉了。说实话,对于第一次进入布达拉宫的人来说,那庄严肃穆的历史沉淀,那神秘玄奥的宗教氛围,那目不暇接的瑰丽珍宝,那迷宫般上上下下的曲径通道,缭乱、麻木了你的感觉,你就像一条鱼缸中养大的鱼被扔进了大海一样,一下子懵懂迷茫,难辨东西。只是机械地随参观的人流挪动脚步,你的眼睛、思维根本无暇分类、整理、思辨你的感受。那些鎏金的、纯金的大大小小、无以计数、形神各异的佛像,那八座神秘的被无数金银珠宝镶裹、堆砌的历代灵塔……无一不撞击战栗你的心灵,无一不突破你以前所有人生感受的底线。这是一处历史与现实超时空交汇的大海,这是一处生与死、智与愚无间相容的大海,这是一处荟萃绝世珍宝的大海。置身这深邃无垠的大海,我们这些可怜的鱼缸中长大的小鱼,没有选择的要被刮擦的遍体鳞伤,没有选择的要被灌进一口又一口苦涩的海水,没有选择的要被掏空仅有的一点儿脑髓变得无以思考无法思考,直到梦游般地从布达拉宫的后门走出来。
③当拉萨明艳的太阳从头到脚照透你的全身时,你才恍然清醒,原本的你才还魂到你的身上。原来在你走进布达拉宫时,你的魂魄早已被放置在了这儿,等着你。
④这便是初进布达拉宫的感受,你似乎看到、听到、感受到了许多许多,却又觉甚么也没有看到、感受到,无从言表。就像一串珍珠忽然间叮叮咚咚散落一地,让你无措地不知从哪颗珠子捡起,手中仅拿着一截串珠的绳索发呆。以至后来查一些资料,才断断续续的串连起来一些,但依然有那么多的空白和残缺,留待补充填阙。
⑤布达拉宫的背面依然由红白两种色调构成,依然是曲折的石板路,但背面似乎更为陡峭险峻一些。坐在路边的石板上,任凭高原纯浓的阳光肆意涂抹肌肤,怅然地望着巍巍矗立的布达拉宫,有点像偶闯桃花源的渔人,甫从另类的桃源出来,刻意要记住路径一样。但我们又能记住什么呢?我们进宫时的天已然与出宫时的天不同,进宫的你已然与出宫的你有别。1300年前的宫墙依然还在,1300年前显赫的松赞干布呢、文成公主呢,又在何方?五世达赖的灵塔依然金碧辉煌地警示着后人,而他开创的盛极一时的甘丹颇章政教合一的政权呢?一切都被时间的手撕得灰飞烟灭。难怪宫中的佛陀一直垂睑微笑着,他老人家是在笑我们人类的愚痴吗?
⑥下到山脚,又有一群藏族老人围在一起唱着跳着,苍老的歌声里溢满了欢快,轻缓的脚步表达着无上的喜悦,眼神眉宇间堆满了幸福与满足,手舞足蹈似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原来幸福是这么容易,快乐是如此简单,优雅是如此的率意!而这份欢悦、无忧、率意、简单,也只有生活在布达拉宫脚下的人们才做得到。他们无愧于生活在佛国圣地,无愧于居住在人类精神的屋脊。这一幕“欢送曲”,让我们这些被无底的欲望熏染得全身都透着焦躁、忧恼、嫉妒、愤懑的外乡人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惭形秽。
⑦看开一切,放下一切,当你真正放下一切时,你反而拥有一切,这也许是布达拉宫赐予我们的无上精神财富!布达拉宫的有形海拔3756.5米,而他内在的无形的精神海拔又谁能蠡测的到呢?
(选自《兰州日报》,有删改)结合文章第②段,简要概括布达拉宫的特点。
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1)原来在你走进布达拉官时,你的魂魄早已被放置在了这儿,等着你。
(2)进宫的你已然与出宫的你有别。文中第⑥段写藏族老人的舞蹈,有什么作用?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布达拉宫的海拔”为题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②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③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④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25分)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交车去。下车之后,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五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车夫说:“上吧,就收你三元。”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五十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睛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地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哩!”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加快了蹬车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呀!”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呀!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还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他怎么走那么远?他说:“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我不知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的那条断腿。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进?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独腿车夫在乘客坐上车后,主动向“我”解释自己要价五元的原因,这表明他不希望“我”误解自己,因为他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 |
B.两个韩国人到成都,放着别的正常车夫的车不坐,偏要坐独腿车夫的车看成都的风景,这表明他们怀有鄙视中国人的不正常心态。 |
C.“朋友”告诉“我”人力车的价钱,指责人力车夫不把客人送到目的地,这些小精明其实体现了他对“我”的关心。 |
D.“我”并没有强行多给人力车夫两元钱,是由于“我”并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让人力车夫食言,从而毁坏了他做人的基本原则。 |
E.小说中的独腿车夫不是英雄,没有壮怀激烈的事迹,然而他却用发自灵魂深处最本真的光辉,让在人生中艰难打拼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小说中画线部分对独腿车夫蹬车情形做了详细描写,请简要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独腿车夫这一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为什么以“独腿人生”为题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霾也叫雾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的现象,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我们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霾粒子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1—2微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呈黄色或橙灰色,所以也称“灰霾”;雾的颜色则是乳白色或青白色。
雾和霾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浮游在空中形成的,形成雾需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度和较低的温度。雾的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以下。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会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大雾天气多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各月均可能有较多霾天气出现。
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受浮游在空中的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有时即使是气象专业人员也难以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雾的成分主要是水(H2O),人吸入后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而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长期吸入,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说,空气污染不仅对于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危害,跟肺癌也密切相关。雾霾天气最好等太阳出再开窗通风。如果外出可以戴上棉质口罩。外出归,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可以多喝水,适量补充维生素。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杀手”。雾霾天最好不出门,更不宜晨练,否则可能诱发病情,甚至心脏病发作,引起生命危险。
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横向扩散;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机动车尾气、扬尘、煤炭及供暖排放等原因,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雾霾天气的增多。
人类污染物排放是出现严重雾霾的“主谋”,它导致大气自净能力衰减。减少污染、控制污染物排放、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
其实,目前空气质量良好的国家也经历过严重的空气污染。比如当年英国工业革命后,伦敦地区工厂烟囱密密麻麻,带了海量的粉尘和有毒气体,一年中有四分之一的日子大雾笼罩,从而被称为“雾都”。这让古板的英国人痛下决心,行动起。他们的措施是:动员自行车代替汽车;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减少煤炭用量;治理汽车尾气;加强绿化等,这些都可以供我们参考。
(有删改)下面不属于对雾和霾的区别进行解说的一项是()
A.雾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而霾中则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长期吸入甚至会导致死亡。 |
B.霾不像云和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其粒子分布比较均匀,肉眼看不到,因散射波长较长的光而显黄色或橙灰色;而雾则是乳白色或青白色。 |
C.雾随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变化,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而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空气团较稳定时,能持续出现较长时间。 |
D.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非水成物粒子使大气混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视程障碍现象,与雾可以相互转换。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霾的月差异较小,在各个月份均可发生,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会小于80%;而雾常在10—12月发生,发生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到或接近100%。 |
B.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霾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害,跟肺癌也密切相关。人类污染物排放是出现严重雾霾的主要原因。 |
C.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成因都一样,都是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以至有时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以区分。 |
D.雾霾天气要做好防护,尽量少出门,必须外出时最好戴上棉质口罩。外出归,应立即清洗肌肤裸露部分。可以多喝水,适量补充维生素。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尾气、扬尘、煤炭及供暖排放等,使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导致大气自净能力衰减,雾霾天气增多。 |
B.城市中,高楼林立,大气中悬浮微粒难以横向扩散;城市上空,逆温层覆盖,大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上飘散,这些是雾霾颗粒增多的主要原因。 |
C.减少污染、控制污染物排放、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曾经历过严重空气污染而目前空气质量良好的国家的经验可供借鉴。 |
D.英国曾空气污染严重,一度被称为“雾都”的伦敦采取的措施是:动员自行车代替汽车,颁布《清洁空气法案》,治理汽车尾气,加强绿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