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这就是物联网。物联网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意思”这样一幅智能图景。物联网的出现说明( )
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创新即与众不同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说过:“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这主要说明
| A.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
| B.事物的发展主要是由内部矛盾引起 |
| C.外因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
| D.事物内部量的积累并非都引起质变 |
专家指出,“自贸区”的建成能起到“10+1>11”的效果,中国与东盟十国的互补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贸易和投资都将大幅增长,有利于促进“自贸区”经济社会发展。“10+1>11”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加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促进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 B.部分功能制约着整体功能,对整体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性作用 |
| C.搞好局部,必然促进整体的发展 |
| D.优化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能激发各要素的活力,提升系统功能 |
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B.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 |
|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 D.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嫦娥二号”卫星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将验证直接地月转移发射、近月l00公里制动、环月轨道机动与定轨、高精度对月成像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实现成功落月积累经验。这表明,实践
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必须和理论相结合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
|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