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
庚申,世祖即位于上都,是为中统元年,命文炳宣慰燕南诸道。还奏曰:“人久弛纵,一旦遽束以法,不可。危疑者尚多,宜赦天下,与之更始。”世祖从之,反侧者遂安。二年,擢山东东路宣抚使。方就道,会立侍卫亲军,帝曰:“亲军非文炳难任。”即遥授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
三年,李璮反济南。璮剧贼,善用兵。文炳会诸军围之,璮不得遁。久之,贼势日蹙,文炳曰:“穷寇可以计擒。”乃抵城下,呼璮将田都帅者曰:“反者璮耳,余来即吾人,毋自取死也。”田缒城降。田,璮之爱将,既降,众遂乱,禽璮以献。璮伏诛,山东犹未靖,乃以文炳为山东东路经略使,率亲军以行。文炳至益都,留兵于外,从数骑衣冠而入。召璮故将吏立之庭,曰:“璮已诛死,汝皆为王民。天子至仁圣,遣经略使抚汝,当相安毋惧。经略使得便宜除拟将吏,汝等勉取金银符,经略使不敢格上命不予有功者。”所部大悦,山东以安。
十五年夏,文炳有疾,奏请解机务,诏曰:“大都暑炽,非病者宜,卿可来此,固当愈。”文炳至上都,帝曰:“卿固忠孝,是不足行也。枢密事重,以卿佥书枢密院事,中书左丞如故。”文炳辞,不许。八月天寿节,礼成赐宴,帝命坐文炳上坐,谕宗室大臣曰:“董文炳,功臣也,理当坐是。”每尚食,上食辄辍赐文炳。是夜,文炳疾复作,敕赐御医日来诊视。九月十三日,疾笃,洗沐而坐,召文忠等曰:“吾恨不为国死边,今至此,命也。愿董氏世有男能骑马者,勉力报国,则吾死瞑目矣。”言毕,就枕卒。帝闻,悼痛良久。
(选自《元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抱案求署字案:案卷 |
B.人久弛纵,一旦遽束以法遽:立即 |
C.文炳辞,不许辞:推辞 |
D.吾恨不为国死边恨:怨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的是
例句: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
C.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
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董文炳处事机智的一组是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②危疑者尚多,宜赦天下,与之更始
③乃以文炳为山东东路经略使,率亲军以行 ④穷寇可以计擒
⑤留兵于外,从数骑衣冠而入 ⑥愿董氏世有男能骑马者,勉力报国
A.①②⑥ | B.②④⑤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文炳初为官时,因其年轻,同事都轻视他,但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
B.中统元年,世祖命董文炳抚慰燕南各道,他建议世祖应当大赦天下,给那些危险的、有疑心的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
C.李璮在济南反叛,董文炳会合各路军队进行围困,劝降大将田都帅,并活捉李璮;又率亲军安抚百姓,山东得以安宁。 |
D.董文炳有病上奏请求解除军政要职,世祖没有同意,并接来上都治疗。后来文炳病情复发,世祖又让御医每天来给他诊治。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久之,贼势日蹙,文炳曰:“穷寇可以计擒。”
(2)每尚食,上食辄辍赐文炳。
(3)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孙膑》)
(4)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荆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愬,字元直,有筹略,善骑射。宪宗讨吴元济①,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既败,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乃绐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军众信而乐之。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遽破者。士良能降秀琳。”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释其缚,署为衙将。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无能为也。”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愬乘间常召祐,屏人而语,或至夜分。愬益知贼中虚实。
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悉锐卒屯洄曲以抗光颜。想知其障可乘.乃遣从事郑辨见襄度告师期。师夜起,祜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您串中军三千.田进诚以下军殿。始发,吏请所向,恕曰:“入蔡州取是元济!”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雪甚.城旁皆鹅鹜池,窟令击之,以乱军声。赋恃吴房、朗山戍,晏然无知者。祜等坎墉先登。众从之,杀九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黎明.雪止.想入驻元济外宅。蔡吏惊曰:“城陷矣!”元济尚不信,田进诚兵薄之。进诚火南门,元济请罪,梯而下,槛送京师。
(《新唐书·李愬传》)
[注] ①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浊南)。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之,不为备易:撤换。 |
B.诸将索苦裙苦:为……所苦。 |
C.想力不能独完裙完:保全。 |
D.想知其隙可乘隙:机会。 |
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李翘的“筹略”的一项是(3分)
①以其军初伤夷.士气未完,乃不为斥候部伍
②贼来降.辄听其便
③见赢卒若将燔聚者,祐果轻出
④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
⑤城旁皆鹅鹜池,想令击之,以乱军声
⑥杀门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②③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愬敢于担当。在前线将领讨贼无功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又经宰相李逢吉的举荐。 担任节度使.最终灭敌立功。 |
B.李椒关爱部下。对那些受伤生病的,他亲自照料看护;对那些家中有年迈父母或孤儿的,他发给粟 帛,允许他们回家照顾亲人。 |
C.李愬知人善任。他采用降将吴秀琳的建议捕获李祐;拒听杀祐建议,反而厚待并重用李梧;后来李 祐在打蔡州时超了重要作用。 |
D.李悲善于用兵。当他知道吴阮济调用全部精锐部队抵抗李光颜时,就冒着大雪,连夜奔袭,一举攻 |
下蔡州,吴元济只得请罪投降。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槭而送之朝,表言必杀祐,无与共诛蔡者。
(2) 想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想益悉贼虚实。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 以 其 学 取 士利 禄 之 途 一 开为 其 学 者以 为 进 趋 富 贵 而 已其 言 有 失犹 奉 而 不 敢 稍 违 之其 得 亦 不 知 其 所 以 为 得 也斯 固 数 百 年 以 来 学 者 之 陋 习 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
答:;。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厓门①吊古记
[明]方良永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厓山之事,千古痛愤。办香敬吊,行与子偕。”乃具牲帛,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夜二鼓,乘汐出港口,风静波平。天未明抵岸。启篷窗,东视厓门甚迩,景色曚曚未辨。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两庑皆祀同时死节诸臣。其额与祭,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者也。观礼毕,易便服,穿丛薄间,从西上直至山巅。转顾后山苍翠,亭耸如扆②;环视左右山,逶迤盘踞,如虎伏龙行,水绕其势如弯弓。隔岸诸峰层叠,秀丽如画。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悄然而退。
予回舟次,伫立岸上,见水鸟飞鸣而下上,渔歌互答于两涯。追思往事,黯然伤怀。徘徊间,典祠者曰:“前有奇石可往观。”予遂乘小舟径诣石处,蹑磴仰视,巨石如屏。屏石有刻,已磨灭不可读。顾问典祠者,云旧有大刻“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今石长字没矣。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③,或几乎息。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与日月争光;区区摩崖④,胡能轻重,而必与之较争哉!
因与罗尹论厓山事:谓当宋室播迁之时,三公非顾命大臣,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祠有田三顷余,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又山故无虎豹,居民素不为盗,巡司虽设,频年无捕获功。天既薄暮,予独坐舟中,感今念昔,屡就枕而不成寐。
既竣事,咸曰:“自有厓山之行,天日无此晴霁,风波无此平妥也。”
(选自《方简肃文集》卷五,有删节)
[注]①厓门:即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②扆(yǐ):屏风。③民彝:人伦。④摩崖:在山崖上书刻文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僦:租用 |
B.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 典:掌管 |
C.谓当宋室播迁之时 迁:贬谪 |
D.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 割:划拨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出京巡察,途经新会,因感南宋厓山之事而痛心悲愤,所以请新会知县陪同,置备祭品,渡海前往敬吊忠烈。 |
B.作者登厓山之巅,见群山蜿蜒,高耸如屏,流水环绕,势如弯弓,因此认为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 |
C.祭祀后,作者伫立岸边,回想当年战事,不禁内心怆然。写眼前水鸟飞鸣,渔歌互答,意在以乐景衬哀情。 |
D.作者认为,三公未被先帝托以辅国重任,并无和国家共存亡的责任,但却能忠贞自持,这使他们尤为后人怀念景仰。 |
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摩崖石刻不必与之较争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解说。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
(2)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
(3)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亲孝,服膺宋儒之学。嘉庆七年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假归养母。母丧,服阕,补邹平。到官阅四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以官累,不得归。十九年,教匪①起,寿张令以文耕娴武事,招助城守,训练、防御皆有法,贼不敢窥境。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②。尝曰:“治盗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及之,声名及之。”终任,盗风屏息。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③,民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然后可以教百姓。”属吏皆化之。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属厅请浚淤沙,需银五万,往视之,曰:“无庸!春涨,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藉游民。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征缓,以纾商力。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复调山东。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岁,调贵州。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十三年,休致归。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节选自《清史稿·循吏三》)
【注】①教匪:因信某种宗教而作乱者。②窝顿:窝藏。③为己之学:即儒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夙:早 |
B.调沂州,立属吏程课程课:考核检查 |
C.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平:公平 |
D.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浇风:良好的社会风气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李文耕“治尚教化”的一组是:
①训练、防御皆有法,贼不敢窥境
②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
③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
④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然后可以教百姓。”
⑤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
⑥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
A.①③⑥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耕有才能谋略。嘉庆十九年时,因教匪作乱,寿张县令请李文耕帮助守城。李文耕在训练、防御方面都颇有办法,使得贼寇不敢侵犯寿张县境。 |
B.李文耕勤于政务。在胶州任职时,他领导民众对云、墨二河进行了疏浚;在沂郡任职时,他领导民众建造义仓防备荒年,鼓励民众利用檞树资源兴办养蚕业。 |
C.李文耕重视对属吏的管理和教育。在沂州,他曾对属吏训话:“官员不勤奋,政事就会荒废,百姓就会受伤害;教化应从自身做起,自身经教化,才能教化百姓。” |
D.李文耕讲求效率,讨厌积滞拖沓之弊。道光七年在山东任职位时,他责令属吏清理积滞案件,属吏们用了几个月时间,把堆积如山的各种卷宗全都清理掉。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共10分)
⑴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
⑵往视之,曰:“无庸!春涨,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斯固百世之遇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2) 亦以明死生之大,。(张溥《五人墓碑记》)
(3) 臣心一片磁针石,。(宋·文天祥《扬子江》)
(4),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5),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屈原《离骚》)
(6) 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离骚》)
(7)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