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上有个古老的原理叫“劣币驱逐良币”:在铸币时代,那些“劣币”(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进入流通领域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良币”(足值货币)收藏起来。结果,市面上“良币”越来越少,“劣币”越来越多。“劣币”之所以能驱逐“良币”,主要是因为
①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②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
③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不十分了解
④“劣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能够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11月23日举行的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与会者普遍认为面对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除非人类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将不再存在。这提醒我们()
| A.必须尽快地创造和利用自然规律 |
| B.必须放弃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
| C.必须从根本上控制自然界的变化 |
| D.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
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谢②物是观念的集合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⑤人病则忧惧,忧惧愚昧见鬼出⑥按图索骥
| A.①④⑤ | B.①③④ | C.②③⑥ | D.②③④⑤ |
陆游在被贬外放时写下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毛泽东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却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同样题为《咏梅》,但诗人眼中的梅花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这说明()
| A.人们对梅花的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不同的 |
| B.对梅花的认识,会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
| C.由于面对不同的事物,不可能得出相同的认识 |
| D.审美情趣和吟咏时心绪的差别,使梅花具有不同的品格 |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连续七次发射成功,这体现的认识论的道理()
| A.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
| B.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 C.我国已成为科技强国 |
|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木马车送梁,而不用汽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就是变不出一辆坦克车,这是因()
| A.小说中的描述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
| B.古代文学家思想保守,不能联想到现代的事物 |
| C.意识的反映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
| D.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