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在全球化时代,要开展东西方文化平等对话是何其重要。这个世界不仅要有西方的法治精神,更要有东方的德教精神。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目的是治国;道家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追求自然无为,目的是治身;佛家强调的是“慈悲之境”,主要目的是治心——治贪婪心、功利心乃至于霸权之心。在当今冲突频仍、竞争激烈的世界上,中国应发出“和美天下”的声音。
中国文化精神强调“德”。《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的金文左侧是一个行走的十字路口,右上面是一只眼睛,下面是一颗心。意在十字路口以目观心,向内自省,不左右徘徊,一直前行。明明德,“明”是把内心的小德提升转化为大德,美好的德性是本性所在,要天天洗去心灵上的尘埃。中国文化精神强调“亲民”。“亲民”,宋代朱熹又解释为“新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新”:取木也。取木者,新之本义。创新是对传统精神吸纳后的新发展,如果认为“新”就是完全否定传统,那是极端错误的。 “新民”不是反传统的无根之新,而是和人民一致起来提升显示的内在美好本性。中国文化精神重视“止”。止,犹如一个铜板的两面,一面止于贪官污吏,止于悬崖勒马;另一面,要臻达最高的尽善尽美之境才能止,这就是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新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核心在于:发现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让文化“走出去”。输出中国倡导的“三和文化”: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际和平。输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精神的方式和载体,一是要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二是展示中国崛起的大国形象,向国外发行百集电视文化片《美丽中国》;三是建立“新西方”中国文化学校。
随着书法申遗的成功,近来在海外的社会调查中,书法已经取代京剧成为外国人认同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东方和西方艺术门类中都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电影、建筑,但书法是东方艺术所独有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书法是向西方证明和体现中国形象的东方代表性艺术形式,应该把中国书法输出而使之逐渐世界化,成为世界的第七艺术。 十八大后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拍摄百集以上《美丽中国》电视记录片的时代意义是将中华文化思想艺术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形象全面地展示出来,让西方人和外国人能够认识到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悠久历史、人文地理与当代精神。展示给西方人一个真实直观的中国形象,减少因为意识形态原因对中国的层层有意误读,全面推出中国高精尖的大国形象。
建立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新西方学校”,进一步完善汉语水平考试和中国文化考试。中国的”孔子学院”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而设立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新西方学校”则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把各种文化艺术的精髓整体性地传授,将琴、棋、书、画,诗、词、茶、禅,经、史、子、集等多种文化传统的价值发扬光大。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的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国人的智慧和与人为善、中国文化的多元、平等和包容,都有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是可以浇灌培育世界和平之花的美丽文化。中国文化,魅力永存。 (《人民中国》外文版“时代人物”专访 有删节)
与“中国文化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三个维度,包括“和谐之境”治国、“天人合一”治身和“慈悲心境”治心。
B.中国文化精神强调“德”, 就如同《大学》里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中国文化精神强调“亲民”,“亲民”也是新民,创新是对传统精神吸纳后的新发展。
D.中国文化精神重视“止”,一是止于贪官污吏,止于悬崖勒马;二是要臻达最高的尽善尽美之境才能止。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谈全球化时代,在这冲突频仍、竞争激烈的世界上,开展东西方对话,更要有东方的德教精神,中国应发出“和美天下”的声音。
B.第二段以《大学》指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来说明中国文化精神强调“德” 、“亲民”,重视“止”。
C.第三段写新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核心在于:发现中国文化美丽精神,让文化“走出去”。输出中国倡导的“三和文化”: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际和平。
D.全文的思路是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输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精神,发现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从而浇灌培育出世界和平之花的美丽文化。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书法申遗的成功,书法已经取代京剧成为西方和外国人认同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已成为世界的第七艺术。
B.“新民”中的“新”就是不否定传统,吸纳传统,从而和人民一致起来提升显示的内在美好本性。
C.中国的“孔子学院”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新西方学校”则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把各种文化艺术的精髓整体性地传授。“新西方学校”就比“孔子学院”先进。
D.拍摄电视记录片《美丽中国》,展示中国的文化形象,让西方人和外国人能认识到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悠久历史、人文地理与当代精神,全面推出中国高精尖的大国形象。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汉家寨(有删节)
张承志
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可是,那种将结束的白炽已经变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又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三面平坦坦的铁色砾石滩上,都反射着灼烫的亮光,像热带的海面。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
  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
  ——这条路呢﹖
  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
  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
  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独自面对着那三面绝境,我心里想:这里一定还是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前行。大地倾斜得更急剧了;笔直的斜面上,几百里铺伸的黑砾石齐齐地晃闪着白光。回首天山,整个南麓都浮升出来了,峥嵘嶙峋,难以言状。俯瞰前方的吐鲁番,蜃气中已经隐约现出了绿洲的轮廓。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一股决绝的气概。
  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那无言的老人再也没有出现。我等了一会儿,最后遗憾地离开了。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衬映,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荡,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12.作者把汉家寨比作“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一粒生锈的弹丸”,在文中找出与这两个比喻相对应的内容,分条陈述(不少于3条)。作者写出了汉家寨的什么特点?
13.作者描写了一个“老汉”和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作者在文中突出描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
14.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2)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
15.作者说:“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得到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7——13题。
绝版的周庄
王剑冰
①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着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②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你已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穿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像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净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巳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③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扬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④参加“富贵茶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⑤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流,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的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
⑥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⑦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交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
⑧坐在桥上,我就那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林木。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全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
7.本文开头说周庄“不算太美”,第二段又说周庄“依然很美”,是不是自相矛盾?说说你的理解。
8.本文前两段用“你”称呼周庄,第二段又反复说“我来晚了”,请分别写出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9.第三段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进而又发出“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的疑问。从全文的表述看,“周庄的操守”具体指什么?作者把苏州拿来和周庄作比有何用意?
10.三毛常常被当作人性中喜欢流浪的一种象征。文中第五段中写三毛的目的是什么?
11.根据全文的表述,你认为文章标题“绝版的周庄”的含义是什么?
12.文章的结尾段,作者说“看着周庄”,“感到时间的走动”。请你写一个学习或生活中的例子,介绍你"感到时间的走动"的经历和体验。
1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仍是明代的晨阳吧”,“仍是”指周庄仍保留了古建筑群的原貌,“明代的晨阳”暗示周庄主要是明清建筑风格。
B.在作者眼里,苏州是一位完全具有现代特色的长发飘逸的女郎,而周庄则是一位躲在深闺人未识的江南古典秀女。
C.文章对周庄没有实景描绘,然而它浓郁气氛的营造,极具韵味的渲染,让人更从心灵深处体味到周庄的自然、人文景观之美。
D.周庄夜静无声,睡得沉实。片片菜地散发出股股油菜的芳香,这与它四周崛起的霓虹闪烁的舞厅酒楼相互映衬,更突出了周庄的古典美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E.这篇散文语言质朴,亲切感人,将形象和情感融入一体。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强烈热爱和对现代文明中一些优秀民族文化正面临“毁灭”的忧虑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儿童如诗
赵思运
①我一直认为,儿童的本质是诗的,诗的本质是儿童的。儿童和诗都是神性的。
②儿童是泛神论的,在儿童的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他会对着我们认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说话,会给小凳子穿上四只鞋子……他那清澈的眸子里闪烁着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觉得,一个太善言谈的人往往就失去了灵性与神性,孩子的言语不发达,但上帝赋予了他洞穿万物的神力,他能够直接与万物交谈,因为我们不能,所以我们往往对孩子的交谈感到不能理解。神性与太多的言语是对立的。不会说话的儿童以神性与万物沟通,而当他渐渐长大成人,足以表达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时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与常人无异。所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彩虹》诗中写道:“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儿童是引领我们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亲。
③诗人牛汉讲过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在写东西,他的外孙女突然伤心地大叫:“爷爷,花灭了!””这时,牛汉以一个成年人的权威口气矫正道:“不对!应是‘花谢了’!不是‘花灭了’!”外孙女坚定地抗议道:“花真的是灭了,花就是灯!”是吗?花是灯吗?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外孙女的回答却“如五雷轰顶一般”使牛汉“惊愕得哑口无言了”。在孩子眼里,灯是有生命的,花是有生命的,儿童的言语所幻化出来的世界是成年人从未想象与经历过的,这一世界不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而是直接遇到的,随处都可以遇到的。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有诗意的。他们的世界一下子点燃了我们成年人世界的诗意,使我们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间苏醒过来。
④孩子的世界是诗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对孩子的残害就是对人生之诗的残害,对美好世界的残害。当孩子们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对人性、对世界的绝美的憧憬是永恒不灭的。记不清是在哪一家刊物上读到过这么一首诗,是纳粹集中营里的一位小女孩写的:
小女孩对挥锹动土的德国士兵说
刽子手叔叔
请把我埋得浅一点
你埋得太深了
明天我妈妈就找不到我了
⑤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灵魂深处有一种椎心的疼痛,那种感觉绝不是用“震撼”一词就能够概括得了的。我会想象到:任何一个刽子手读这首诗都会感到不寒而栗!这首诗是在控诉,但又决不仅仅止于控诉。她的价值更在于唤醒,唤醒我们的人性,唤醒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尊重,对美好世界的尊重。那个美好世界不仅仅属于孩子的乌托邦,它应该属于我们现实中的每个人,属于全人类,这个美好的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
⑥最沉静也最打动我的是这么一个小场面,记得是格非某一篇小说里写的,十几年以前读过的。现在只记得几句话。是一个成年人与儿童的对话。
你的桥不牢
它是给鸽子走的
鸽子能飞过河去不用桥鸽子也能飞过去
它是给没有翅膀的鸽子走的
所有的鸽子都有翅膀
没有翅膀的鸽子没有翅膀
⑦在课堂上我曾拿这几句话以《童话》为题给学生当诗讲过,有一个学生很感动,说是读到的最好的诗了。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成年人与孩子的对话,成年人的话是对的,孩子的话也是对的。但在本质意义上二者却是极端对立的。成年人一再强调的是实用价值,依据的是常识与现实的真理原则;孩子强调的是精神价值,依据的是人性与形而上学的神性原则。在巨大的张力中,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神性的执着。孩子单纯的话语里的丰富蕴藉足以令人沉思、深思。
⑧美国当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健康的儿童性”的概念,认为成年人应该具有双重视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样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会的底蕴;另一方面,又以儿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尘土擦拭掉,让诗性与神性的光辉重新放射出来。
⑨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欲的无限滋生,现实功利的、纯粹理性的、实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们的诗性与神性封锁住了。在上帝的眼里,成年人都是盲人。
⑩迷茫之中如何寻找光明?
⑾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选自《散文选刊》2003年第5期)
1.“健康的儿童性”在文中是指:。(40字以内)
2.文章标题是“儿童如诗”,结尾又说“左眼是诗歌,右眼是儿童”。请结合全文,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诗歌”和“儿童”的共同点。
诗歌和儿童的共同点:
3.结合上下文,阐释“这个美好的世界应该包括那个女孩,也包括那个刽子手。”这句话的含义。
4.文章第3段中,诗人牛汉“惊愕得哑口无言”的原因是:
①儿童的言语所幻化出来的世界是成年人从未想象与经历过的;②。
5.文章第6段中提到了格非小说中的几句话,作者用这个例子意在说明什么?又让我们“沉思、深思”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古城行吟
卢云芬
①离开古城临海到别处谋生已有些年头。不知从何时起,一汪心绪受那方山水的羁绊,竟有了“剪不断”的滋味。
②古城有一种淡定的力量,抗拒着现世的浮华躁动,一路延伸传统文脉和历史卷轴。古城有一种沉厚、典雅、温存的东西,这种东西如麦香、如混沌的月色,弥漫着,繁绕着,仿佛渗透在空气中,让人无法抗拒。古城的风神韵格使我魂牵梦萦,灵江的波光水色让我思绪飘忽,于是,我的灵魂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码头”登岸了。
③总想给古城找一个恰当的比拟,左思右想,还是把古城比作一位婉约、内敛且不乏悠远风情的少妇吧。清韵有致的少妇如同一篇美文,读起来韵味十足,意境幽远。岁月把少妇打磨成了一块温润的羊脂玉,质感、色泽都无与伦比。少妇的步态有些散漫、随意,甚至稍显慵懒,但她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她疏离“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现代观念,诠释一种独特的人文意识:固守优雅,不急不躁,安之若素。少妇的体内流淌着闲适、恬淡的血液。于是,她便有了一种境界,一种韵致,一种诱惑力。
④把古城比作少妇似乎有点俗,那么,就把古城比作一幅气韵生动、笔墨疏淡有致的水墨画吧。尤其是在雨季,烟雨蒙蒙中,穿行旧城的巷陌,踩着石板拼接成的幽长幽长的古街,看青砖灰墙、雕梁画栋、飞檐斗角,看四合院里拄杖的老人、摇拔浪鼓的幼童及挽袖搓衣的少妇,看漫上台阶的青苔、尘埃落定的木格花窗、粱上燕子弃置的旧巢,历史洇染而成的痕迹竟是如此入画、养眼,人便有了恍如隔世之感,旧日的情愫便同这丝丝缕缕的细雨一起润湿心房。历史遗存,历史言说,承袭的千年风情,浓郁无华的本色生活,远离时尚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这些显然不是一座城市的亮点,但这些东西就是城市的本质,足以垒起城市的厚度,诠释城市的深度。
⑤“要挣那么多钱干吗?…” “钱是人生的终极追求吗?”在古城,你会不经意间听到这样的话语。然而,生活毕竟离不开钱,钱多了也不烫手、不咬人。闲适不等于懒散。在这座城市里,同样可以看到忙碌的身影。忙碌与悠闲共存,现代与传统兼容,这是古城的一大特色。也许,在闲适的人群中,大多数人曾经忙碌过,挣钱的重负让人感悟到什么,然后解脱出来,成为知足常乐的一员。闲适,终于成为人们的终极追求。泡茶楼、喝咖啡、玩古董、养花鸟、练太极、拉二胡、习书画、搓麻将、晨练、爬山、垂钓、闲聊……古城的人们总能寻找到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
⑥也许,有人并不赞同这种散淡的生活态度和悠闲的风情,但我欣赏。悠闲、散淡,说不定是新一轮的时尚。在这块土地上,疲惫的身心可以找到柔软的温床,得到疗养;在这方山水里,你会感受到王维山水诗般至淡的禅意。记得一位官员曾这样说过:“双休日无论如何要回临海,到那里,我有一种舔伤口的感觉。”我惊讶于这位官员的话语和感触。也许,看上去很强大的人站在风口浪尖也会受伤。而这里的柔风细雨及安详的氛围便是疗伤的良药。
⑦一座城市如同一个人,有内涵就不必过于张扬、喧闹,淡雅、深沉倒有一种含蓄美,而这种美会渐渐打动人、撩拨人,让人迷醉。
⑧有人问我:“双休日回临海做些什么? ”
⑨我说:“找一家能看风景的茶楼,约三五老友,跷起二郎腿,喝茶,闲聊,看浮世烟云。或者,起个大早,用双脚和心灵去抚摩古长城。”
(选自《文学报》)2007.4.27)
17.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亮点”“本质”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每点不超过22字)(6分)
答:“亮点”是指























“本质”是指























18、有人认为文章写到第⑦段就可以结束了,作者却还要再写上两段,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答:
19、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生活态度和古城人的生活方式是否有悖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理念,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山月曾是旧时友
余世磊
①夜阑人静,万家灯火次第熄尽,一轮小城月,这才怯怯迈了步子,移向中天,照亮些残留的夜色、人迹。你看,那月亮是瘦弱、苍白、营养不良的。
②我是弄不明白:不同地方的月亮,为什么差别那么大?故园的那轮山月,那么大,那么白,那么亮。故乡的山是朴实的,一座连着一座,既无入云之高,亦无斧削之奇。如果说,山月是山养的,那么,山月肯定最得山的喜爱,是山的心肝宝贝,把山水的精华都给了它,才养育出如此一轮山月。同样,山月也是爱着山的,年年岁岁,与山相倚相伴。而且,爱屋及乌,也爱着山里人、草木、山里的一切。
③月照山中,山中还是山中,但被月光照亮,给人的感觉,总疑换了一个地方。好多人家,都不点灯,开了门窗,放进一片片月光,在月光里闲坐、喝茶。如果你再仔细地看,月照是别有用心的,该亮的亮,该暗的暗。那些贫穷的、不雅的东西,都被隐去,那些富有的、美好的东西,越发清晰了,还有那些牛栏、猪圈等,是有点肮脏,月照藏不住它们,就把它们弄得模模糊糊,让人看不清楚。最美,莫过于夏秋黄昏,下了一场暴雨,雨后云开,山月来照。有雾,东一团,西一团。山峰、河流、村子都在雾中,藏一半,露一半。一天疏星、数村灯火,远几点,近几点。让我忘情啊,不似人间似天堂。
④是的,天路是清冷的、孤单的,山月并不愿去走,而更愿下到山中,呆在我们的村里不走。一群村童疯玩,和山月捉迷藏。山月躲了起来,有时在草垛后,有时在树林中,有时在屋顶上,有时在水井里,村童们怎能找到它呢?为头的那个小家伙,累了,靠着草垛坐下,偶尔一回头,那样一轮山月,突然出现,妈呀,吓了他一大跳,甚至让他生气了,不再和山月玩了,召拢了伙伴们,捉萤火虫去。好一群淘气的村童!山月一笑,赶紧升至村庄的半空,照亮他们跑着,追着,别摔了跤儿。
⑤夜来无事,我爱到住在小学的张校长家坐坐,我爱到道班里的小汪那里聊天,偶尔,我还爱到李家屋的术坤家打牌。走夜路,有山月作伴,我就什么也不怕了。山月还要去送很多人。有人荷了锄头,去田里看水;有人背了竹篓,要出去钓鳝;还有人从外面归来,耽误了车船,深夜还没走到家里……这一个夜晚,山月要送多少人,或去,或归,哪一人能做得到呢?山月不来的夜晚,也好,我们安心呆在家中,做点自己的事情。不要问山月为何不来?山月肯定也有它的事情。山月会来,绝不会失约,我们又可邀了山月,去夜行、访友、观山中风景,这才让人更加珍惜,这才让人更加体会其中之美。
⑥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有时,我离开家,在那山月光里散步。走着,走着,我突然生出一种害怕,不敢在那山月光里久久逗留,更不敢去面对山月。因为我觉得,隐藏在我内心里,有着不少丑陋、邪恶的东西,譬如懒惰、抱怨、自私等等,会在这山月光里暴露无遗。但我还是战胜了自己,勇敢地站在那里,借着那山月光,正视起自己的内心,一一剔除那些丑陋、肮脏的东西。踏月归来,步履轻松,心情喜悦,我不能说我变得怎样,但比起以前的那个我,肯定多了一份纯洁、一份善良、一份高尚,我这才觉得自己配作山月的朋友。
⑦在山中,除了那些人,那山月,还有那幽兰,那鸣虫,那白鹭,那绿蕉,那窗前一枝梅,那屋角一篷竹,那岭上几棵松……多少我旧时师友,真的是久违了!
(选自08年第10期《散文》,有删改)
19.文章以“山月曾是旧时友”为题,开头却从小城月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在文章的③④⑤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山月与山、山里人相依相伴的?
21.第⑥段中“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一句有什么含义?结合文意加以阐释。
22.纵观全文,概括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