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 A.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 |
| B.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 C.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 |
| D.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
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
|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
|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
|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 B.战争由朝鲜引发 |
|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
西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
| 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
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
| C.海禁加剧了寇患 |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
孔子死后,弟子们为其服丧3年。与这一行为密切相关的是
| A.分封制 | B.礼乐制度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